“三农”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农户规模化经营与粮食生产外包服务转型——兼论区内服务替代跨区服务的理论逻辑
    刘家成, 徐志刚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69-81.  
    摘要9)      收藏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跨区服务逐渐萎缩而“双规模”(转入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提供区内规模化外包服务)经营形式日益可见。在比较两类服务形式规模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外包服务供给转型的理论逻辑,并利用来自吉林、江苏、四川3省504个外包服务组织的专题调研数据,检验农户规模化经营对不同形式外包服务作业成本、收益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服务替代跨区服务是当前外包服务供给转型的基本趋势,以地块集中连片和家庭经营总面积扩大为表征的农户规模化经营是外包服务由跨区向区内转变的重要原因;从内在机制来看,农户规模化经营虽然对区内服务和跨区服务均有降本增效作用,但区内服务的边际收益程度高于跨区服务。需要进一步强化地块集中连片质量,提高外包服务发展支持政策调整的灵活度,打破地域观念的束缚以增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全方面为外包服务转型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清洁能源应用会影响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祉吗
    李娜, 张广来, 任亚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82-93.  
    摘要6)      收藏
    中国在推进清洁能源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并顺应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于2010—2018年连续5次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清洁能源应用是否对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祉存在影响,并进一步对该影响的内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清洁能源应用可显著提高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祉,并且中年群体、非文盲群体及有工作群体所受到的主观福祉影响显著大于其他样本。此外,清洁能源应用对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祉产生影响的间接机制主要源于综合经济效应的增加、未来信心的增强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三个方面。因此,中国应巩固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成果并持续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重点关注青年、老年、文盲及失业群体,落实农村清洁能源应用的代际公平与社会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赵德起, 王世哲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83-98.  
    摘要19)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深入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和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1—2020年31个省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和Moran指数揭示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状况。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内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稳步上升,东部地区建设水平最高而西部地区年均增速最快;第二,建设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因;第三,从时间演进上看,全国及三大地区内建设水平的绝对差异均逐渐减小,但全国及东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部分省份间始终存在较大差距;第四,从空间演进上看,聚集模式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仅有部分省份完成向促进区或辐射区的跃迁。因此,进一步从充分激活各类生产要素、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省施策三个方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数字经济与包容性就业——基于农民工群体的微观视角
    吕达奇, 周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99-111.  
    摘要33)      收藏
    基于中国2011—2018年城市级别的数据,从包容性的视角切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整个社会就业的包容性。就业包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相比于城市户籍劳动力,数字经济对农民工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在农民工群体中,相比于中青年劳动者,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中年及中老年农民工就业。第三,相比于高技能劳动者,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低技能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自身寻找的方式,促进社会资本不足的农民工群体就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地区低技能服务业岗位需求,促进低技能、中年及中老年农民工群体就业。因此,从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培训、金融优化政策提升农民工群体包容性就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趋粮化”抑或“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
    龚燕玲, 张应良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6): 68-83.  
    摘要33)      收藏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抑或“非粮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和建设规模增加对农业种植结构均具有“趋粮化”影响,并且在替换被解释变量、省级宏观数据连续型DID估计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激励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农户的行为响应表现为“趋粮化”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山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粮食主产区和平原丘陵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以及相比小农户,对规模农户的“趋粮化”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应按需据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效,同时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和鼓励农户有序开展规模化种植,进而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的利他型寻租及其矫正——基于中部S镇的考察
    王文龙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6): 84-91.  
    摘要26)      收藏
    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利己型寻租由于利己型特征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成为政府反腐重点,并随着反腐制度的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大幅减少,利他型寻租则由于利他型特征而受到社会忽视并呈蔓延之势,造成新的危害。基于中部S镇的调研显示,相对于普通利己型寻租,利他型寻租不仅导致乡村振兴项目资源错配与低效利用风险增大,而且形成示范效应助长官本位与乡村发展路径依赖,损害政府公信力,其潜在危害更大,也应引起政府重视。为此,需要结合中国现实国情,从树立民本思想和公平意识、完善民主法治、矫正乡村振兴目标的异化、加强乡村振兴项目监管等方面,制定减少利他型寻租的合理对策,有效提高乡村振兴项目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平性,恢复政府公信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自然禀赋、市场化改革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洪名勇, 田梦婕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6): 92-103.  
    摘要30)      收藏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过程,自然禀赋和市场化改革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构建自然禀赋、市场化改革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理论框架,随后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描述分析自然禀赋、市场化改革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通过扩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基准回归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自然禀赋、市场化改革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禀赋与市场化改革均能显著正向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两者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效应。上述结论意味着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本地区的自然禀赋以及市场化改革发展水平会对邻近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为此,应提高自然资源禀赋利用率,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强各地区的合作交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创业企业促进农村韧性发展的案例研究
    黄丽娟, 谢国杰, 郑雁玲, 田宇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5): 78-90.  
    摘要62)      收藏
    农村韧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而农村电商创业企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为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金字塔底层的视角探究农村电商创业企业促进农村韧性发展的机制问题。基于欠发达地区的4家涉农电商创业企业,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就农村电商创业企业及其生态系统如何作用于农村韧性发展的逻辑关系及形成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农村电商创业企业在第一阶段通过能力提升与资源约束突破进行软、硬实力的重塑;第二阶段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分工协作等方式促进农村电商创业生态系统的韧性发展;第三阶段则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共同促进农村韧性的发展。因此,需要培养金字塔底层人口的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意愿,引导创业企业参与农村发展活动、进行多维度资源帮扶,完善农村电商创业生态系统,优化创业企业的发展路径、践行联农带农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农业强国擘画下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的农业品牌建设研究
    陈红, 李艳秋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5): 91-103.  
    摘要36)      收藏
    农业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农业品牌建设参与主体复杂,明晰建设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能够丰富和创新中国式农业品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农业品牌建设中的策略选择和实现条件,并进行复杂网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三方博弈能够演化到政府激励、生产者参与、消费者购买的稳定状态,各主体均衡稳定条件与自身成本收益密切相关,生产者品牌价值意识、品牌黏性能够促进策略稳定;(2)地方政府与消费者选择作为外生因素共同促进生产主体在复杂网络中的策略学习,其中外生动力通过作用于生产者成本与收益进而促进生产策略演化稳定;(3)在市场驱动下,品牌溢价能够推动农业品牌生产策略的成功扩散。因此,我国的农业品牌建设应以农业强国为最终目标,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培育参与主体的互利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生计策略对农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影响
    侯明利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5): 104-114.  
    摘要37)      收藏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8)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生计策略对农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异质性。结果表明:生计策略对农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影响显著,对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土地流出的促进作用和土地流入的抑制作用。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要素配置决策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相互影响均不显著;农业兼业户倾向于土地流入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二者相互抑制且显著;非农兼业户倾向于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非农就业与土地流出相互促进,与土地流入相互抑制,均影响显著;非农户倾向于土地流出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相互促进且影响显著。因此应依据农户生计策略类型实行差别化的政策措施与激励工具,提升农户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内生于产业链的商业信用如何影响农业规模经营要素投入
    彭澎, 孙顶强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4): 78-90.  
    摘要33)      收藏
    作为一种内生于产业链中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在工业企业中的情况已被大量研究,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却较少被关注。以粮食规模经营户的化肥施用行为为例,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内生于产业链的商业信用和农业规模经营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厘清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农资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商业信用使得粮食规模经营户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农业要素。相比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在商品价格和相对交易成本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它的资金价格更低,因此农户实际为要素投入支付的总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它的还款机制更灵活,农户需要承担的相对交易成本也更加有限,进而优化受到流动性约束的粮食规模经营户的农业要素投入。对此,政府应从制度上为商业信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农业产业内生的信用闭环,同时鼓励其他信用形式发展,以提高农业产业韧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劳动力人力资本、非农就业与农户减贫——兼对教育和健康作用差异的再检验
    王图展, 潘娟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4): 91-104.  
    摘要30)      收藏
    为防范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细分人力资本维度并基于贫困的多重视角,总结我国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对促进非农就业、农户减贫的成功经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四期面板数据,结果表明:更高水平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有利于促进农户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和降低贫困脆弱性,且教育的边际作用大于健康;劳动力非农就业在人力资本促进农户减贫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且在教育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方面作用相对更大;不过,家庭抚养负担反向调节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中介效应。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未来防范农村返贫致贫及治理相对贫困值得延续以往的有益经验及道路,大力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别是坚持发展教育扶贫,通过扶智赋能来持续解决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农房抵押贷款与宅基地流转的协同发展:耗散结构理论视角
    朱健齐, 邓伟华, 米运生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4): 105-117.  
    摘要30)      收藏
    将农房抵押贷款纳入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大盘子统筹考虑,是盘活闲置宅基地与农房资源、显化宅基地财产功能的重要措施。宅基地流转作为“三权分置”改革的核心议题,其与农房抵押贷款的密切关联鲜有被关注。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农房抵押贷款与宅基地流转市场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必要性与实现路径,并通过湖南省浏阳市的实践经验加以论证。研究发现:农房抵押贷款的奏效,关键在于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明晰并强化宅基地的占有权与处置权,削弱宅基地与农房的资产专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套牢效应”,进而培育活跃的流转市场;宅基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潜力在于社会资本,其引入需要农房抵押贷款作为支撑。换言之,农房抵押贷款子系统需与宅基地流转子系统协同发展,才能够形成宅基地系统的耗散结构。为减少子系统间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和撮合交易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发挥资源调配功能,做实其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闲置资源收储和社会资本引入等职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张良, 徐志明, 李成龙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3): 82-94.  
    摘要311)      收藏
    农民增收不仅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进程,也关系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构建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方法,实证检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农村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机制分析显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乡村非农产业发展、提升农户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未实现包容性增长,对高收入家庭增收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低收入家庭。分组回归结果显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要大于资产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且对中年家庭与经济发达区域家庭的增收作用更加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评估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农村数字经济建设运行体系、农村数字技术宣传培训体系以保障数字经济在城乡之间均衡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黄烨炜, 邱俊钦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3): 95-106.  
    摘要55)      收藏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缺少信贷途径是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以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政策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并以2014—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政策试点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政策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从而能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越高,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提高作用越大。为此,要增加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政策的试点范围,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政策所带来的制度红利,从而促使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强制性变迁的选择逻辑与干预效果差异
    廖小静, 张骏逸, 宁可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3): 107-120.  
    摘要64)      收藏
    基于技术变迁理论,探讨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强制性变迁路径选择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不同政策干预措施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采用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差异化影响机制,并利用黑龙江、浙江、河南、四川4省679户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具有短期经济效益有限、正外部性强与易受制度环境约束的特点,相比诱致性变迁,强制性变迁更容易实现。强制性变迁路径下,政府不同干预措施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经济激励和行为管制分别对规模户和小农户采用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具有正向影响。上述结论意味着,要缓解我国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推而不广”的现实困境,一方面要分别对规模户实施以经济激励为主、小农户实施以行为管制为主的政策工具,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强制性变迁效果;另一方面要从改善土地条件、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机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短期经济效益,尽可能为秸秆机械化还田诱致性变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共赢式综合收益:工商资本入乡抉择驱动机理与政策安排
    盛方富, 薛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2): 93-102.  
    摘要41)      收藏
    基于加快推进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利用链式抉择分析方法,探讨工商资本是否入乡、进入何种类型乡村、进入乡村什么领域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入的串联式抉择机理。研究认为,工商资本进入乡村与否的抉择是在现有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解,串联最优解的主线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等维度以及包括工商资本、乡村、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共赢式综合收益。上述结论意味着,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更好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设计与政策安排应围绕工商资本基于共赢式综合收益驱动的入乡投资抉择机理,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政策,实现工商资本在获得合理回报的同时带动乡村、农民等共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主动性人格、创新行为与农民创业绩效
    祝振兵, 许晟, 张帆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2): 103-115.  
    摘要41)      收藏
    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升农民的创业绩效对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个体心理特征的视角构建了主动性人格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收集了来自6个省541名创业农民的数据,使用OLS和基于bootstrapping的非对称置信区间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对农民创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动性人格对创业农民的利用式创新行为和探索式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中介机制分析发现,主动性人格通过利用式创新行为和探索式创新行为的部分中介影响创业绩效;利用式创新在主动性人格和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要强于探索式创新的中介效应。从理论上讲,研究结果拓展了对农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的认识,丰富了基层创新的研究;在实践上建议将主动性人格培育纳入农民培训项目之中,重视并扶持农民创新,以推动农民创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环境税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周志波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5): 89-102.  
    摘要58)      收藏
    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推行“绿色税制”改革的实践证明,环境税制度在规制工业点源污染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规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政治经济学困境体现在:社会认知尚存差距、政府和公众环保意识不够,各国政府囿于政党政治或部门利益难以达成制度共识,制度设计要求较高以及在征管操作实践层面存在较大难度等。已有研究表明,环境税规制农业面源污染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长期内应将环境税制度向农业面源污染领域推广,而这一制度实践的关键在于解决环境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提高环境税制度的政治可行性。中国未来在农业面源污染领域深化环境税改革,应当坚持财政中性原则,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采用环境税试运行模式,并实行“双向激励”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乡村产业振兴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
    徐宇明, 周浩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5): 103-115.  
    摘要81)      收藏
    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静态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GMM模型,分别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升级两个方面探究了乡村产业振兴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除北京、上海外,我国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指数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虽在空间上依然呈东、中、西部阶梯式递减态势,但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均高于东部地区;(2)乡村产业振兴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乡村产业振兴对农村居民八大消费支出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对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与医疗保健支出的作用系数较为显著。因此,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同时以消费升级引导农村产业发展,共同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国际大豆贸易格局演变与中国议价能力变化
    韩冬, 李光泗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4): 83-96.  
    摘要122)      收藏
    面对贸易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中国大豆需求的刚性上涨,提升中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分析国际大豆贸易格局演变的基础上,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大豆贸易参与国的议价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中美经贸摩擦对国际大豆贸易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中国对巴西大豆依赖度提高,美巴两国大豆出口多元化程度提升;中国在大豆进口贸易中的议价能力长期低于出口国,大豆进口价格高于理论均衡价格;中美经贸摩擦期间中国在大豆进口贸易中的议价能力高于美国,但随着中美大豆贸易恢复,美国再次掌握了议价优势;贸易格局,对金融市场、流通渠道、种源、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的掌控力是影响国际大豆市场议价能力的关键因素。增加专项补贴、推动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促进大豆等油料扩种等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价值感知、社会资本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任重, 郭焱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4): 97-107.  
    摘要69)      收藏
    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的绿色生产技术,探讨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对提升秸秆还田应用水平有重大意义。基于鲁、豫、鄂、湘4省788户农户调研数据,以价值感知表征自主因素、社会资本表征嵌入因素,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两类因素及其交互项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价值感知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其中,感知费用水平和非正式规范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价值感知和社会资本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存在交互效应。价值感知因社会资本的不同而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有差异化影响,价值感知亦能从不同路径强化社会资本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第三,文化程度和经营规模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有促进作用。相对于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的农户,文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的农户更可能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据此,在推动农户秸秆还田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农户秸秆还田的价值感知水平,大力培育农户的社会资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机制设计视角下中国农地制度激励相容机制研究
    李怡忻, 蒋妍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4): 108-122.  
    摘要65)      收藏
    中央政府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农地制度变迁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构建农地制度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分析,最优合约形式最优激励合同设计的影响因素,并着重探讨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实施成本对地方绩效评估系统权重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优激励合同中农地制度的评价指数与农地制度改革的实施成本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央政府的主观行为及其与地方政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农地制度变迁路径。因此,农地转让权制度实现实质性突破需要中央政府的主观意向真正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以公平促效率”,并构建中央和地方双赢的激励相容机制,包括与改革目标耦合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明确有效的土地监督制度,更好地推进政策落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高维龙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3): 73-86.  
    摘要97)      收藏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是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GML指数法、面板固定效应和条件分位数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创新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999—2018年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0.3%,地区差距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机制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阶段性差异。但总体而言,人力资本对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改善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余因素负向驱动作用明显。负向驱动因素主要源于要素质量恶化、资源配置扭曲、产业政策失灵和技术低端锁定四个方面。因此,加速要素质量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问题与对策——基于“险补结合”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鲍国良, 姚蔚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3): 87-95.  
    摘要86)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一是稳定粮食产量,二是稳定粮食价格,三是提高农民收入。但通过梳理发现,在粮食补贴政策中因长期采取价格支持这一种工具,不仅无法同时实现上述三大目标,还会导致政策的系统性偏差等问题。对此,通过引入“以险代补、险补结合”思路,在粮食生产环节增加一个保护农民收入的调控工具,以丰富实现粮食调控目标的政策工具。基于“险补结合”政策思路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险补结合”粮食补贴政策的应用将发挥减轻财政负担、提升补贴效率、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等显著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耕地多功能利用转型特征与优化策略——基于城市群视角
    王雨枫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3): 96-105.  
    摘要72)      收藏
    耕地是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性资源,具有重要的物资生产能力。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多功能转型及其协同发展对缓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复杂的社会矛盾,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考察,利用社会经济及landsat监测等数据,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于多功能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耕地、林地、草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最为显著。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显著,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多样性较好。耕地利用的生产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整体上在波动中保持权衡,生产经济功能—生态景观功能整体上保持权衡发展状态,社会保障功能—生态景观功能整体上在波动中保持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产业发展视角
    张其仔, 伍业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1): 98-110.  
    摘要220)      收藏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逻辑中,产业振兴是两者衔接点和关键。根据产品空间理论,通过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模式的剖析,可得到贫困村通过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而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结合乡村振兴成功案例,使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提炼出实现二者衔接的一般性机制和关键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及村民能力的演进、基于资源禀赋的产业选择及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乡村振兴中的资本下乡与村企关系:互惠难题与合作困境
    蒋国河, 江小玲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 (1): 111-124.  
    摘要278)      收藏
    资本下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助推力量。在现实中,资本下乡企业也遭遇到各种发展的难题和困境。已有研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以及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互动不足对下乡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尚待揭示其具体过程、逻辑和机制。本研究以Z村外来资本H公司的茶产业项目为例,深入考察村企的互动过程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和机制,从而理解和阐释资本下乡企业为何与村庄互动困难,村企合作为何会陷入僵局和困境及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村企双方建构关系的行动逻辑有根本差异,外来资本主要是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秉持权力逻辑、精英导向,而村庄既具有利益导向的工具理性,还有希望把村庄建设好的价值理性,双方在企业做大的过程中尚能合作,但在H公司锐意做强而忽视与村庄互惠性的利益和情感共享之际,企业资本的理性和Z村的互惠、道义性需求产生难以互融的分歧,村企合作开始陷入困境。为了破解下乡资本面临的村企关系困局,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资本下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和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民众创业对农村多维贫困的非线性动态影响——基于动态门限回归模型
    平卫英, 宗潇泳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6): 75-87.  
    摘要659)      收藏
    民众创业不仅是农村减贫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积极鼓励的农民增收措施。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民众创业对农村多维贫困(收入、教育与医疗贫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民众创业对中国各省份的农村多维贫困存在显著的动态非线性影响效应。其中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低阶段,民众创业对农村多维贫困的削减作用较弱,甚至出现个别指标不显著。但突破门限值达到较高阶段后,民众创业对农村收入贫困、教育贫困的削减效应均显著增强。但在市场化程度的高区制,民众创业通过促进城镇医疗机构的发展,“挤出”农村医疗设施,加剧了农村医疗贫困。进一步发现生存型创业比机会型创业有更低门限值,且机会型创业对农村多维贫困的影响作用更突出。政府部门应采取政策引导、金融支持等多种措施鼓励民众创业,尤其是鼓励机会型创业,以发挥民众创业的减贫效应,这能较好地降低农村多维贫困程度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农地确权和非正式规则如何影响农地流转租金
    李星光, 霍学喜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6): 88-97.  
    摘要721)      收藏
    在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情境中,农地确权和非正式规则决定农地产权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农地流转租金。通过构建农地确权、非正式规则及其相互作用对流转租金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源自山东、陕西762户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地确权、第三方参与提高流转租金,而农地交易双方互惠关系越密切降低流转租金,且农地确权强化农地交易双方互惠关系对流转租金的抑制作用;违约惩罚条款提高流转租金,降低非正式规则的作用,契约形成过程及有效期内第三方参与具有违约规制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农户收入、农户间收入差距与“新农保”制度信任
    叶呈嫣, 张行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6): 98-112.  
    摘要659)      收藏
    从“农户”的收入与“农户间”收入差距入手,分析其对新农保制度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收入和农户间收入差距与新农保制度信任水平之间呈现出多层嵌套特征。经济发达和欠发达乡镇高收入农户都表现出较低的制度信任水平;经济欠发达乡镇低收入农户表现出较高制度信任水平;使用相关收入测度农户收入与农户间收入差距更能够体现收入对制度信任的影响且符合实际情况;不同收入层级农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观预期与养老保险制度信任水平关系呈现差异性,高收入农户会主观调低对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水平,而低收入农户则表现出高信任度。农户主观感知的收入差距与实际的收入差距存在一定差异,“平均主义倾向”会扩大这种差异,导致过高的信任评价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贫困乡镇农户的“平均主义倾向”更严重,对养老保险制度信任水平高,期望通过参与养老保险能改善收入差距,但估计结果显示农户间收入差距对制度信任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范根平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5): 84-95.  
    摘要399)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以及对前人的城乡理念进行“扬弃”的结果。其主体内容包括城乡融合的逻辑必然、本质内涵和实现条件,最终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从理论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乡村振兴视域下欠发达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空间结构探析——以湘西州为例
    朱烜伯, 喻兴洁, 张佳其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5): 96-105.  
    摘要421)      收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因历史建筑集聚及民族文化深厚,具备旅游开发的理想资源条件。然而,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因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进入性差、非农产业发展艰难等问题,使其旅游开发严重受阻。基于此,对传统村落地理位置与交通可达性进行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加速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句法模型,从拓扑学连接的角度对湘西州传统村落空间关系进行评价,并提出适应于该地区的旅游开发空间区划策略。结果表明:(1)湘西州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总体呈局部凝聚型,主要在西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三个高密度集聚区;(2)湘西州传统村落的全局可达性和局部可达性总体水平较低,而感知可达性总体水平较高,其中地形地势、水系和路网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村落可达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运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法、旅游区位商模型和“点—轴系统”理论,构建“三核、双轴、三圈”的湘西州传统村落旅游空间结构系统,为不同发展类型传统村落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中国主粮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之源——基于要素成本贡献度分解的实证研究
    潘文轩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4): 100-113.  
    摘要453)      收藏
    2004年以来我国主粮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一些主粮主产省份的成本优势趋于减弱,甚至转为劣势,对种粮效益、粮农增收和粮食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基于要素成本贡献度分解法,从全国与主产省份两个层面,分作物实证分析了我国主粮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之源。结果发现:就全国主粮生产平均成本来看,劳动力成本是对生产总成本上升贡献度最高的要素成本,而劳动力价格特别是家庭用工机会成本的提高,是推动劳动力成本以及粮食生产总成本持续上升的主因。但是,由于各种主粮作物要素投入结构不同、各地粮食生产方式和条件也有区别,要素成本贡献度结构存在作物间和省际间差异。就不同作物和不同主产省份来看,主粮生产成本上升的主次成因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演进及其当代启示
    毛佳, 朱述斌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4): 114-124.  
    摘要419)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财政政策“从单一到多元、从多取少予到多予少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梳理我国粮食安全财政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演进的内在逻辑规律进行了概括总结。然而目前我国粮食安全财政政策在整体支持力度、结构匹配、激励导向、执行落实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完全适应新发展阶段粮食供需新变化。有鉴于此,当前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需要从提高政策保障针对性、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压实各地监管责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以实现我国粮食安全自主可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中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基于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的实证检验
    温婷, 罗良清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3): 79-90.  
    摘要354)      收藏
    农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大短板之一。基于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并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随机误差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会显著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效率,剔除二者的影响,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在2008—2017年得到了有效提高,由无效状态转变为有效状态,并呈持续上涨态势,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区域比较得出,中西部地区的治理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治理效率最高,而浙江省治理效率最低。经济发达地区,治理效率未必较高,区域差异的形成,源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地理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共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扶贫股实践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回应
    周春光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3): 91-102.  
    摘要310)      收藏
    扶贫股是资产收益扶贫运作的制度内核,其将资产化内涵与股权形式进行有机统合。全国多地依托扶贫股实现了确保贫困户受益与促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的双重目标。但扶贫股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文中基于涵摄扶贫股司法裁判文书的梳理,厘定扶贫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公共利益理论为解构工具,通过强化扶贫股法律关系方的行为约束、优化扶贫股法律关系方的权利义务内容、明确扶贫股平台的进入与退出标准、完善扶贫股受益方的权利保障路径作为制度回应的进路思考,以便借助扶贫股达成精准扶贫战略与全面减贫战略的适恰性衔接与共通性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效益预期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来自江苏的经验证据
    卢华, 周应恒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2): 80-92.  
    摘要1151)      收藏
    耕地质量保护是实现藏粮于地和筑牢农业生产根基的重要途径,农户是实现耕地质量保护的最终主体和微观基础。利用2018年江苏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mvprobit模型定量研究了效益预期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效益预期是影响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秸秆还田的农产品品质提升预期和产量提高预期会增加农户采用的概率,有机肥施用的农产品品质提升预期和深松耕地的产量提高预期均会显著提高采纳概率。依据研究发现,建议应充分利用农户效益预期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实现途径和渠道,提高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的比较收益预期利润,降低风险,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减少地块数、降低耕地质量保护成本和加强政策宣传,为推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及评价分析
    王静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2): 93-106.  
    摘要523)      收藏
    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进入到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由产量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党中央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和目标。本文依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从高品质农业、高效益农业、高效率农业、高素质农业四个维度,构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并对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最后针对测度结果提出有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困局探究——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文本分析
    陈胜祥, 邹勇文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1): 80-90.  
    摘要298)      收藏
    借助NVivo12.0质性分析软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60份宅基地制度文本数据进行系统化编码和分析,以探究改革困局并思考破解之策。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宅基地制度文本一共阐述了七个务必解决的政策问题,其中有四个问题持续受到高度关注,表征了其所在历史阶段的核心改革任务:“无偿居住保障”是集体化以来一直在应对的问题,治理“乱占滥用耕地建房”和“粗放利用与闲置”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改革内容,解决“农房财产权实现难”是十八大以来改革的新任务。但是,由于“无偿居住保障”与另外三个受到高度关注的政策问题在解决方案上存在方向性冲突,致使制度变革陷入两个“二难困局”而无法兼顾。破解这两个变革困局并无两全其美之策,建议在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适时停止宅基地的无偿分配制度,并尽可能拓展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时空,为激励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实现农房财产权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