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估
    田红, 刘呈庆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37-53.  
    摘要166)      收藏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科学测度和评价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界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0个省份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估。研究表明:2011—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产业发展水平、社会和谐水平、创新能力、文旅融合程度、生态保护水平均得到明显提升,2020—2021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虽然总体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但其他四大指标得分均持续上升,反映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而不断提升。但是各省份之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发展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距离高质量发展标准仍有较大差距。未来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应重点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旅游创新质量、深化文旅融合、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吗
    桂荷发, 邓茹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25-36.  
    摘要127)      收藏
    采用2010—2021年中国上市中小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重点探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以及以金融监管和金融竞争为代表的银行业治理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影响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过程中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增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普惠性;以金融监管和金融竞争为代表的银行业治理与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即存在最优的金融监管强度和金融竞争程度,使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最优化;在银行业治理影响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会对推动实现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最优化的最优金融监管强度和金融竞争程度产生影响,即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水平越高,推动实现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最优化的最优金融监管强度和金融竞争程度就越高。上述研究结论对于深入实施金融监管和正确引导金融竞争,进而更好地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内在机理与经验检验
    韩颖, 许薛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13-26.  
    摘要116)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智能化改造升级,生产任务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对人力资本结构的适配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将人工智能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纳入一个有机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刻画人工智能发展影响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内在机制及其地区异质性。经验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发展不仅能够直接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还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进程产生积极作用。人工智能发展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梯次下降态势。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以及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人工智能发展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积极作用逐步凸显。政府应加快构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同时,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本结构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江生忠, 郭修琪, 严舒寒, 王佳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41-55.  
    摘要113)      收藏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是否参保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养老金水平与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将生活满意度、预防性医疗服务利用和社会活动作为机制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具体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大,而养老金水平与老年人健康水平有显著正向关系。养老金水平可以通过提升生活满意度、提高预防性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和增加社会活动进而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进一步研究表明,养老金水平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明显。建议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金水平,加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从而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赵德起, 王世哲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83-98.  
    摘要112)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深入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和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1—2020年31个省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和Moran指数揭示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状况。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内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稳步上升,东部地区建设水平最高而西部地区年均增速最快;第二,建设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因;第三,从时间演进上看,全国及三大地区内建设水平的绝对差异均逐渐减小,但全国及东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部分省份间始终存在较大差距;第四,从空间演进上看,聚集模式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仅有部分省份完成向促进区或辐射区的跃迁。因此,进一步从充分激活各类生产要素、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省施策三个方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碳减排效应
    卢京宇, 郭俊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78-90.  
    摘要104)      收藏
    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的碳减排作用主要来自产业数字化的影响,且该作用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激励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碳减排,但农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未能促进农业碳减排。空间效应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关系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非线性特征,且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过门槛值时,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呈现边际递减特征。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农业部门的“双碳”进程,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技术赋能作用,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数字协作联动与环境协同治理,从而持续释放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新时代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谢小同, 段妍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3-12.  
    摘要102)      收藏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强化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重要举措,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全面从严治党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历经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发展演变。在新征程上,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科学理解和把握其核心目标、治本之举、科学方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相统一。以此为遵循,构建一套内容完善、功能强大、制度合理、运行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布局,确保管党治党领域过程全覆盖;构建科学严密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制度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健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明责、履责、问责的制度链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
    刘文祥, 赵庆寺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4): 13-23.  
    摘要100)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习近平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新要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指导,借鉴了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历史经验,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回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质”是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追求,“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要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业态为主要场域的生产力,追求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能力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保障,确保各要素的系统集成,最终实现生产力质的跃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社会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自我调节理论
    李雪灵, 刘京, 刘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37-48.  
    摘要95)      收藏
    作为运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兴创业形式,社会创业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门话题,但其研究主题依然呈现分散状态,众多理论现象仍待深入探索和阐释。鉴于此,迫切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模型,整合并扩展现有研究,促进社会创业领域的发展。在该背景下,基于对国内外社会创业文献的梳理,将相关研究按照自我调节理论中的A-CEM-A模型进行归纳、分析与述评。在评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创业者自我调节全过程模型,强调在社会创业动态过程中移情和同情诱发的社会创业者的动态变化与行为的迭代过程,进一步揭示自我调节过程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增长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曹思远, 林闽钢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54-68.  
    摘要93)      收藏
    在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面临保障水平较低、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尚不健全等主要问题。以江苏省为例,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理保险水平下限和上限进行测定。经过测算2016—2020年合理保险水平下限在611.71元/月至771.00元/月之间,上限在880.34元/月至1239.37元/月之间,为此设定合理替代率下限为40.73%,上限为60.97%。与实际值比较后发现:合理保险水平下限远超实际保险水平最低值,待遇提标措施强力介入后,预估保险水平较高值可能超过合理保险水平上限。为此,从提高缴费水平至合理区间和建立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两个主要方面提出具体提标方案。建议根据不同缴费年限,设置较高合理缴费区间下限为2704~4656元/年,上限为4441~7504元/年,较低合理缴费区间下限为542~2142元/年,上限为2279~7504元/年;建议以上年度CPI的60%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100%共同确定基础养老金指数化待遇调整幅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数字经济与劳动收入不平等——来自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证据
    卜寒, 高远东, 寻舟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27-40.  
    摘要89)      收藏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与A股上市公司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劳动收入不平等,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减少城市内劳动生产率差异降低劳动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第二产业、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国有企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强烈。研究结论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缩小劳动收入差距、保障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数字经济与包容性就业——基于农民工群体的微观视角
    吕达奇, 周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99-111.  
    摘要87)      收藏
    基于中国2011—2018年城市级别的数据,从包容性的视角切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整个社会就业的包容性。就业包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相比于城市户籍劳动力,数字经济对农民工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在农民工群体中,相比于中青年劳动者,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中年及中老年农民工就业。第三,相比于高技能劳动者,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低技能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自身寻找的方式,促进社会资本不足的农民工群体就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地区低技能服务业岗位需求,促进低技能、中年及中老年农民工群体就业。因此,从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培训、金融优化政策提升农民工群体包容性就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
    韩桥生, 王贝贝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3-12.  
    摘要87)      收藏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叠加影响下,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更具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主要呈现外源性风险与内生性风险并存、突发性风险与长期性风险共生、隐匿性风险与显现性风险互动、系统性风险与局部性风险并行的基本特征。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敢于斗争、坚持开拓创新的基本原则。把握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实践要求,要从认知维度上深化对风险防范的战略性认识,从价值维度上培育正确的风险防范的价值理念,从制度维度上构建坚实的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从技术维度上推进风险防范的数字化治理,从而形成驾驭各类重大风险的系统合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金融科技与银行脆弱性——基于外源性金融科技和内部数字化转型视角
    林曦, 王仁曾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23-36.  
    摘要84)      收藏
    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分析金融科技与银行脆弱性的关系,审视金融科技能否与商业银行有效融合,这对于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2012—2020年银行、城市层面数据,基于内外双重视角分析外源性金融科技和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源性金融科技和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改善银行存贷款结构和信贷质量显著降低银行脆弱性,其对农村商业银行脆弱性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商业银行,且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但边际作用逐渐减弱。在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初期,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无显著抑制作用,随着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并呈现边际作用增强态势。因此,银行要合理规划金融科技发展战略,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引导金融科技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益侵害的法律救济
    刘洁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119-136.  
    摘要79)      收藏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个人信息的处理,伴随劳动合同的建立、存续与终结,因信息处理造成的侵害也贯穿劳动关系始末。在职场空间,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个人信息的不法侵害主要表现为:过度收集、职场监控与不当公开。侵害劳动者个人信息造成的损害呈现双层结构,即侵害个人信息本身的损害与由此衍生的劳动权益损害,后者主要表现为就业歧视和不法解雇。针对侵害信息本身所造成的损害,劳动者可以通过删除权、撤回权或更正权消除侵害状态,并有权请求恢复劳动关系;若损害仍无法弥补,还可主张物质性和精神性损害赔偿。但是针对信息处理导致的劳动权益损害,无法完全借助私法路径得以救偿,仍需回归劳动法。通过扩张劳动者单方解除权,预防和惩戒用人单位的信息处理行为;以集体合同规范行业内的信息处理活动,激活工会的职能,弥补劳动者的自治性缺陷;更新劳动基准的内涵,使其涵盖劳动者信息权益保护,将劳动者信息侵害纳入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范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本质特征、实施效果与溢出效应——基于试点城市南通市Z区的考察
    苏会, 王琳, 刘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64-77.  
    摘要78)      收藏
    基于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南通市Z区的调研访谈资料,考察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政策通过社会共济的方式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同时通过完善照护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失能老人的家庭能够将获得经济支持转化为照护服务,从而实现了其基本的政策目标。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利用率依然偏低,同时对家庭劳动力的释放程度有限,尤其是对农村地区更为明显。与此同时,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溢出效应。在未来的政策推行中,应当在居家服务内容上加强其丰富性和实用性,同时增加服务的时长和频次;要逐步减少政府对养老服务市场的干预,引入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数字化转型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经济绩效与ESG绩效复合视角
    谭雅妃, 朱朝晖, 李敏鑫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4): 45-58.  
    摘要73)      收藏
    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稳定剂,亦是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实现经济绩效与ESG绩效的“双赢”,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2010—2020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即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ESG绩效。机制验证表明,创新渠道和效率渠道是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数字化转型促使资源向高生产率企业倾斜并能够有效促进ESG绩效的提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快均能强化数字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效应。此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还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制造业企业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推进经济绩效与ESG绩效的复合增长,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政府应夯实制度基础,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健全市场机制,从而持续释放数字化转型战略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
    罗红杰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3-13.  
    摘要72)      收藏
    斗争精神是斗争主体在斗争实践中,在把握斗争规律的基础上生成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既是应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需要,也内蕴于马克思主义斗争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斗争基因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实践之中,是党过去能够成功、未来继续成功的关键要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具有新的科学内涵: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斗争宗旨;善作善成、讲求实效的斗争策略;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斗争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姿态。理性审视斗争及斗争精神,要明确斗争不是感性冲动,而是理性实践;斗争不是谋私独斗,而是团结奋斗;斗争不是被动作为,而是担当有为。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赓续精神血脉、把握历史主动、强化实践锻炼来砥砺和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能力和本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反垄断检察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衔接机制研究
    蒋岩波, 戴瑞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124-136.  
    摘要69)      收藏
    通过建立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弥补中国现行反垄断法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不足,是2022年《反垄断法》修订的一大亮点,契合反垄断法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立法目标,也是中国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和公益维护职能的重要体现。但是,中国新建立的反垄断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存在性质定位不明、法条设计简单、程序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尤其是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之间的定位与衔接问题,直接影响该制度的正确实施。通过对反垄断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学与经济学理论梳理,分析中国反垄断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实施存在的现实困境,发现反垄断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需要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进行制度重构,合理设计反垄断检察民事公益诉讼与反垄断行政执法的衔接机制,才能在尊重反垄断行政执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监督功能,提高执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确保反垄断法实施的系统性和协调性。通过“法法衔接”进一步体现反垄断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兼顾公益性和私益性的特点,达到弥补单个主体损失实现维护消费者福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国家权威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理路及经验启示
    陈毅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14-24.  
    摘要66)      收藏
    无论是后发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需要国家权威来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秩序困境。回到中国语境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挽救民族危亡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处在十字路口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曲折前行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追求发展与保护双重目标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准备和制度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追求治理现代化目标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人民至上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党建引领的共同体保障。从价值观念的共识达成看,国家权威积累从源头方面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国家发展目标,有助于优化国家行为。从行动动员的组织化程度看,国家权威积累为实现现代化有序参与和高效运转提供组织保障。从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安排看,国家权威积累为现代化道路的稳健前行提供规则遵从和法治意蕴,有助于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领导主体的能力养成看,国家权威的积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党主导相辅相成、相互增强,使主导性政治力量从弱小走向强大再到高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对医患行为的影响
    丁少群, 周宇轩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56-68.  
    摘要65)      收藏
    医保门诊统筹改革对优化患者就医秩序和引导医院功能定位发挥关键作用。以四川省21个市(州)2008—2021年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区县数据为基础,并匹配wind数据库地方中观数据,采取渐进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门诊统筹改革对居民就医选择、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门诊统筹改革使得医院的诊疗人次占比和入院人次占比减少了1.3%和1.8%,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次占比提高了1.4%和1.8%。改革促使公立医院住院病人手术率提高了2.4%,同时病床工作日和病床使用率显著下降,门诊统筹引导公立医院进一步职能归位。建议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监督公立医院诊疗行为,尽快推广紧密型医疗共同体的建设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垄断风险及其应对
    王迪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4): 126-136.  
    摘要65)      收藏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作为促进公共数据流通的重要抓手,是深度释放公共数据潜在价值的实现方式,有利于数据基础制度的构建及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推进。但目前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践中存在着内生性的垄断风险,不但会产生减损公共数据价值释放的效果,阻碍其公共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释放,还会造成消费者的正当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消费者成为利益受损的终端对象。公共数据具有公私交融的复杂属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客体具有不可转让性以及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中有效竞争的缺失,共同导致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垄断风险的形成。应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垄断风险,既要立足于保障授权运营机制的公平竞争,全面提升授权运营机制的公平性与竞争性;也要加强授权运营主体的行为规范体系构建,完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行为规范与授权运营主体内部的合规体系建设;还要从监管范围、监管尺度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对政府监管进行约束,在市场化运营与政府监管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新质生产力与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塑造
    陈始发, 梁薇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4): 3-12.  
    摘要63)      收藏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坚实根基、核心主体和关键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革新拓展新质劳动对象,夯实国家安全主动权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高素质的新质劳动者,形塑国家安全主动权核心主体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生成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质劳动资料,强化国家安全主动权关键支撑的科技力量,从而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根本途径。由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增强国家安全主动权的物质支撑、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国家安全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竞争法视阈下数据抓取行为的合法性——从用户同意到可携带权的思路演进
    高建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112-123.  
    摘要62)      收藏
    囿于数据权属不明,私法自治框架下的同意规则不足以解决数据抓取行为的合法性判断问题。可行的思路是以个人信息数据为切入点,结合可携带权制度对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调适。将可携带权思路引入不正当竞争纠纷的裁判,能够在解释论层面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相互衔接,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与公平竞争。基于此,对非个人信息数据而言,仅凭用户同意无法产生阻却数据抓取行为违法性的效力;至于依法享有可携带权的个人信息数据,在满足行权条件的前提下,用户可通过同意的方式授权第三方进行数据获取,进而阻却第三方行为的违法性。在应用可携带权思路裁判时,法院仍应关注用户同意是否经由欺骗、误导与强迫等不当方式取得,以确保其有效性与自愿性,同时衡量涉案个人信息数据的转移后果,避免对他人权利及自由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向度
    李想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13-22.  
    摘要61)      收藏
    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当代中国的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向度,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伦理导向和道德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向度以逻辑生发为起点,体现在以消解文明悖论、振兴中华文明、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内不断深化发展,构建了以经济伦理任务、政治伦理职责、社会伦理模式、生态伦理理念、全球伦理观照为核心要素的伦理意蕴的有机整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实践进路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形成了达成伦理精神共识、汇聚伦理行动力量、确立伦理道路方向、应对伦理时代变局的多维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透明度与显名化:中国股权代持规制理念及制度革新研究
    艾茜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125-136.  
    摘要58)      收藏
    股权代持类型多样,有适法型代持,也有违法型代持。股权代持既能够活跃民间投融资,促进经济发展,也能成为洗钱和灰色利益交易的工具,给上市公司监管、股权纠纷司法审判工作带来很多的困扰。在股权代持规制方面,由于理念不清,引入大陆法系隐名合伙理念的同时,却没有完全采严格的商事外观主义理念。在上市公司股权代持规制方面,采全面禁止的规制理念,加之大陆法系的隐名合伙和严格的商事外观主义理念,本身在逻辑上就存在无法自洽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合伙企业法》也未引入隐名合伙概念,各种规制理念相互矛盾,造成规制手段失灵,股权代持现象过多。英美法系通过增加股权透明度和显名化方面的规制理念,有着很好的启示。参考英美法系改革成果,可以及时按照FATF的要求改革《公司法》《证券法》,更新规制理念,增加股权透明度,迫使股权代持向显名化方向发展。可以引入重大利益持有人概念,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引导股权代持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在不误伤有效需求的同时,遏制各种违法股权代持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非农就业、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劳动力消费的影响研究
    陶春海, 熊琦哲, 徐宇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4): 59-72.  
    摘要57)      收藏
    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消费的影响以及基本医疗保险的调节效应时发现,非农就业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消费,非农就业时长及非农就业收入占比均能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消费水平。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均会对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消费之间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效应,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则会产生负向调节效应。不同地区及年龄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险类型对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消费之间的关系影响效果也不相同。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会正向促进非农就业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因此,提出强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保障,提高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参保率,推进区域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协调发展,为发掘农村劳动力消费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消费升级,进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清洁能源应用会影响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祉吗
    李娜, 张广来, 任亚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82-93.  
    摘要53)      收藏
    中国在推进清洁能源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并顺应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于2010—2018年连续5次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清洁能源应用是否对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祉存在影响,并进一步对该影响的内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清洁能源应用可显著提高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祉,并且中年群体、非文盲群体及有工作群体所受到的主观福祉影响显著大于其他样本。此外,清洁能源应用对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祉产生影响的间接机制主要源于综合经济效应的增加、未来信心的增强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三个方面。因此,中国应巩固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成果并持续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重点关注青年、老年、文盲及失业群体,落实农村清洁能源应用的代际公平与社会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养老保险待遇对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定价的影响研究
    李全伦, 夏雪晴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49-63.  
    摘要53)      收藏
    利用2022年“安养帮”网络平台数据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每提高1%,民办机构养老服务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分别上升0.48%和0.36%。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增加了城镇老年人养老机构服务需求,进而提升了养老服务价格。此外,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对大型、市辖中心区内和开业时间较短的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价格的影响作用更大。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可通过制定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价格指引、整合养老保险待遇与养老服务政策以及优化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机制,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论数据持有权人信义义务
    辛苑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102-112.  
    摘要52)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主体之间差异性导致隐私侵害、数据垄断等数据权力异化问题,单边的数据赋权保护理论难以解决现实困境。在数据价值链中,数据持有权人凭借过度扩张的数据权力,与来源者、使用者长期处于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之中,数据双层信义关系应当被确认。数据的赋权主义保护模式应迈向信义义务的受托人行为规制模式,以义务制约数据权力的无限扩张。数据持有权是数据新型财产权制度的基础性权利,是随数据形态变化而不同的有限排他性权利,数据持有权的内涵在于强调与保护数据使用权。因此,对持有权人施加面向来源者的个人数据保护义务及面向使用者的数据竞争性义务,以赋权与限权的动态模式实现数据各方利益平衡,以开放式数据赋权模式及积极义务规制路径,实现数据保护与公平利用的双核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税收公平原则下央地税权配置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陈吉雨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113-124.  
    摘要52)      收藏
    央地税权配置作为税制设计的核心环节在税收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税权分配本质上是财政资源的配置问题,旨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求集权与分权的合理边界。实践证明,央地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税收收益与支出责任并不匹配,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失序引发了税收征管不稳定。财政体制引发的分配不公会由税法规制传递至纳税人,以公平理念规范税收立法权、税收征管权、税收收益权的配置秩序应运而生。因此,优化央地税权配置在考虑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税权分配的合理性,贯彻落实税收公平原则。应对策略上,央地税权配置应公平授权构建法治原则下的规范性路径、公平执法构建数字监督下的技术性路径、公平受益构建因地制宜下的精准性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中国共产党法治思维的早期探索: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裁判委员会为例
    张甜甜, 王炳林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94-104.  
    摘要50)      收藏
    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对破除旧法制、制定新法制的积极倡导,以及对旧法制的巧妙借鉴和利用,是中国共产党法治思维的发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创立的裁判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人民司法的雏形,开启了党运用法治思维的早期尝试。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裁判委员会解决矛盾纠纷、实现工人自治,明确了法治思维之“缘”;坚持公平公正、维护人民正当权益,展现了法治思维之“正”;巩固革命组织、推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凸显了法治思维之“功”。坚持正道公平的价值支撑、坚持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强化法治建设来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中国共产党人法治思维早期探索对于新时代党的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地方财力横向差异对社会保障支出均等化的影响
    任斌, 林义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69-82.  
    摘要50)      收藏
    优化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障支出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而合理划分支出责任又必须以政府财力为前提。基于25个省份和243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实证研究了地方财力横向差异对社会保障支出均等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是省级还是地级市层面,财力横向差异对社会保障支出均等化都起着抑制效应,并且在地级市层面更强。第二,这种效应在省级层面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依次增强;相反,在地级市层面则表现为东部、西部和中部依次增强。第三,无论是省级还是地级市层面,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中央对社会保障监管都是财力横向差异影响社会保障支出均等化的重要中介机制因素。据此,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均等化,国家要加强地方财力横向关系的调整,优化均等化顶层制度设计的“层次性”,完善中央转移支付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
    郭航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5): 38-52.  
    摘要49)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使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短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能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长远来看,其持续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东部和西部、低产业结构、低城镇化水平、低市场化水平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其中,数字化程度和覆盖广度的作用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户人力资本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在未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更加注重扩大其应用的广度、向中西部地区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共享基础设施,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政策激励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来自黄河流域陕西省农户的实证分析
    毛慧, 陈绍俭, 付咏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3): 91-101.  
    摘要48)      收藏
    水土流失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采用水土保持技术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激励可能影响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根据对陕西省622户农户进行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政策激励显著促进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这一促进作用通过提高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认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政策激励(技术培训、技术补贴、技术示范)均能显著促进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且政策激励对农户采用不同属性的水土保持技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激励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促进作用在专业化程度高、受教育程度高、经营规模大、受灾程度高的农户中表现更为明显。政府应通过加大宣传、丰富技术推广形式、完善补贴制度、针对不同属性采取差异的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数字素养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
    陈丽, 翁贞林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4): 87-100.  
    摘要46)      收藏
    应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数据,研究数字素养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素养显著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且对主观就业质量影响更大。一方面,数字素养通过拓展信息渠道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客观就业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降低相对收入评价弱化农村女性劳动力主观就业质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低人均纯收入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客观就业质量提高效果更显著,而对高人均纯收入群体的主观就业质量提高显著。数字素养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客观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16~45岁,对中低文化程度群体的客观和主观就业质量影响更为明显。数字素养各维度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未来应持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女性的数字素养,完善就业权益保障,促进就业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产业韧性:内涵、影响因素与展望
    尤亮, 任晴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4): 33-44.  
    摘要44)      收藏
    培育产业韧性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然之策,是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实然之举。但其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且研究成果相对分散,已有研究在产业韧性的内涵剖析、影响因素和测度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缺乏系统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梳理产业韧性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剖析、评价产业韧性内涵与测度方式,概述产业韧性的影响因素,发现产业韧性是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所构成的复杂耦合系统,以产业的抵抗力、恢复力、调整力和更新力为核心内容,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产业韧性研究在理论框架建构、研究对象全面探讨、跨产业综合性分析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为后续研究留下广阔空间。总之,对产业韧性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层次理解产业韧性,为推动中国产业韧性提升和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从“法治国家”到“法治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的主体性创新
    杨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5): 3-12.  
    摘要39)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被确立为重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这是在“法制”话语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制”话语的回归及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的又一重要发展。在继承既有法治话语的基础上,“法治中国”在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均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内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主体性意识。“法治中国”在此意义上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的主体性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理论上的逻辑结论,而且是解决我国法治建设主体性欠缺问题的现实需求。“法治中国”主体性的生成,需要在法治建设中坚持以中国社会历史主体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原点,坚持形式侧面与实质侧面的法治建设同步推进,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审判管理制度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展开
    邹郁卓, 黄秋盈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4): 24-32.  
    摘要39)      收藏
    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审判管理与司法体制改革紧密联系,使审判管理成为连接司法改革的桥梁,既强调审判管理对司法体制改革的抓手作用,又突出了审判管理在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审判管理要义脱胎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共性特征,其坚持以司法运行规律为立论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司法责任整体观、司法政策协同观和司法科技系统观为主要内容,以改革创新审判管理体制、解决审判管理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回应了审判管理中的实践难题,也是面向司法改革新任务,回应司法实践新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审判管理制度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农户规模化经营与粮食生产外包服务转型——兼论区内服务替代跨区服务的理论逻辑
    刘家成, 徐志刚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2): 69-81.  
    摘要39)      收藏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跨区服务逐渐萎缩而“双规模”(转入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提供区内规模化外包服务)经营形式日益可见。在比较两类服务形式规模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外包服务供给转型的理论逻辑,并利用来自吉林、江苏、四川3省504个外包服务组织的专题调研数据,检验农户规模化经营对不同形式外包服务作业成本、收益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服务替代跨区服务是当前外包服务供给转型的基本趋势,以地块集中连片和家庭经营总面积扩大为表征的农户规模化经营是外包服务由跨区向区内转变的重要原因;从内在机制来看,农户规模化经营虽然对区内服务和跨区服务均有降本增效作用,但区内服务的边际收益程度高于跨区服务。需要进一步强化地块集中连片质量,提高外包服务发展支持政策调整的灵活度,打破地域观念的束缚以增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全方面为外包服务转型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