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5
    上一期   
    理论经济
    国家级城市群政策对中国减污降碳的影响研究
    崔连标, 王佳雪
    2025, 0(8):  3-16. 
    摘要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但学术界对其在减污降碳方面的潜在作用关注较少。基于2005—2021年中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家级城市群政策具有减污降碳效应,政策实施时间越长该效应越明显,中心城市的减污降碳带动范围在周边350~450千米内。国家级城市群政策通过增加环境从业人员数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减污,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降碳,然而,减污和降碳机制未展现协同作用。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具有异质性,成渝和中原城市群呈现显著的减污降碳效应,而哈长城市群呈现显著的增污效应;中西部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城市和政府减污降碳治理力度强的城市表现出更显著的减污效应。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相比于直接效应,其溢出效应更大。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减污和降碳双目标驱动长效机制和区域合作减排机制,共同推动城市群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扶贫政策如何缓解家庭能源贫困
    姜枫, 魏下海, 李胡建
    2025, 0(8):  17-28. 
    摘要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贫困是多维贫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缓解能源贫困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精准扶贫政策如何对家庭能源贫困缓解产生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以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微观家庭数据构建多维能源贫困指标的实证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显著降低了家庭能源贫困的发生率。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通过救济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有效缓解了家庭能源贫困,证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各类转移支付、社保兜底、就业扶贫等举措行之有效。异质性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女性占比较高家庭的能源贫困的缓解效应较为明显,但对抚养负担较重、有不健康个体和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的政策效果相对有限,这表明扶贫红利的释放并非均匀惠及各类家庭,原因是脆弱家庭人力资本不足会限制扶贫政策发挥就业帮扶效应。因此,后脱贫时代政府应更精准地调整帮扶对象与政策工具,推动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持续提升,多措并举缓解家庭能源贫困。
    公共经济与管理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地方预算编制科学性的影响——基于省级预算偏离度的实证分析
    冯辉
    2025, 0(8):  29-43. 
    摘要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算编制科学性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作用,对于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地方预算编制科学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及其不同特征对收入预算偏离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目标加码和增长目标硬约束对收入预算偏离具有扩张效应,增长目标软约束具有抑制效应。机制分析发现,增长目标加码和增长目标硬约束会促使地方政府扩大土地出让规模、加强税收征管,因而会扩大收入预算偏离度;增长目标软约束会促使地方政府实施稳健型土地出让政策、灵活调整税收努力程度,因而会缩小收入预算偏离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增长目标完成度对支出预算偏离具有扩张效应,增长目标加码和增长目标软约束具有抑制效应。因此,应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目标稳定锚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严格规范收入征管执法行为;推进项目支出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公开标准。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一轮税制改革研究
    廖韫琪, 席卫群
    2025, 0(8):  44-56. 
    摘要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健全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财税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1994年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以来的税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统一完整、运行高效的税制体系。但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相比,现行税制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税制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税制建设未完全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要、现行税制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度不高、地方税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新一轮税制改革要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税制,加快税收立法进程,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地方税体系,健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收入分配职能,实现现代税制体系建设与现代税收职能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金融
    全球绿色金融治理:逻辑框架与优化路径
    吴卫星, 蒋旭航
    2025, 0(8):  57-68. 
    摘要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完善且成熟的绿色金融治理体系已成为引导全球经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环境危机的重要方式。根据集体行动理论,绿色金融治理的本质是全球性公共产品,国际协作必不可少。全球绿色金融治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改进,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然而,新的全球绿色金融治理框架没有解决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在实施上也面临区域差异和负外部性的影响。整体来看,全球绿色金融治理面临治理标准不一致、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监管协同不到位、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不完善、国际合作动力不足等挑战。因此,各国应加快绿色金融标准一致化建设,使用新兴技术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和监管要求,借助政府担保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市场,加强跨国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相关经验的分享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更加完善的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体系以高效地解决全球经济与环境危机。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推广及经济效应:交易效率与隐私性视角
    孙宁华, 晏裕农
    2025, 0(8):  69-83. 
    摘要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成为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基于数字人民币的特性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推广过程及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交易效率是影响现金型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推广及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但不能忽视隐私性的作用。第二,数字货币没有完全替代现金,在经济系统稳态下,数字货币占总货币量的比重约40%。第三,数字货币的推广受到交易效率、税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经济体数字货币的推广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第四,数字货币有助于增强技术进步效果、货币政策效果以及金融市场稳定性,且在短期内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决策部门要审慎权衡交易效率与隐私性的关系,完善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以适当的交易效率设计配合减税降负来推广数字货币,充分发挥数字货币的潜力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管理
    数据要素共享与企业韧性——来自公共数据开放的经验证据
    王晓丹, 石玉堂
    2025, 0(8):  84-98. 
    摘要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畅通数据要素资源流动、鼓励并引导企业利用公共数据对企业韧性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公共数据开放这一战略导向,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地考察数据要素共享对企业韧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提升企业韧性,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创新效应、数字化转型效应以及内部控制效应产生。同时,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韧性的提升作用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市场化程度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情境下,以及在非沉淀冗余资源水平和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地,当开放的公共数据数量增加、获取难度降低、更新更为及时且主题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性更强时,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韧性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应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建设和优化,从多个维度探索企业韧性的提升路径,并依据城市和企业的发展特征精准施策。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与企业劳动雇佣
    潜力, 郑秋石
    2025, 0(8):  99-111. 
    摘要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企业劳动雇佣决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企业集团能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配置策略维持劳动雇佣的稳定。具体而言,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实物期权效应和金融摩擦效应抑制企业劳动雇佣规模,而企业集团通过内部劳动力配置缓解实物期权效应,同时借助内部资本配置弱化金融摩擦效应,从而维持劳动雇佣规模的整体稳定。这一效应在民营控股和融资受限的企业集团中更为显著。此外,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下,企业集团能通过内部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劳动雇佣结构,以降低外部风险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应对复杂经济环境下的就业挑战,政府应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产业与贸易
    国内价值链贸易与区域绿色发展差距
    王玉燕, 涂明慧
    2025, 0(8):  112-126. 
    摘要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中国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区域间绿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旧严峻。运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NDDF)模型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别测度绿色发展水平和国内价值链贸易增加值率,并将省级区域数据进行两两配对,实证研究国内价值链贸易对区域绿色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能显著缩小区域绿色发展差距,该收敛作用是后发地区“绿色追赶”效应的结果;国内价值链贸易对区域绿色发展差距的收敛作用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在省级区域间的分工地位差距和绿色发展差距较大时,这种收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知识网络溢出、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区域绿色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强化国内价值链贸易的绿色收敛作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当利用国内大循环通道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跨区域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国内价值链贸易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带动作用,构建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雷绪斌, 王良健
    2025, 0(8):  127-138. 
    摘要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绿色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推动绿色创新已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而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正成为城市绿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1—2023年中国282个城市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水平,探究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能够通过影响企业绿色战略推动城市绿色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政府建设能够增强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在第二产业占比更低、第三产业占比更高和政府科技支出力度更大的城市中更加突出。因此,各地应完善政府与公众协同环境规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政府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
    现代会计
    投服中心行权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
    余怒涛, 苏慈, 王涵, 苗瑞晨
    2025, 0(8):  139-151. 
    摘要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服中心是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并直接管理的公益机构,其以持股行权的方式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营。基于手工收集的投服中心行权数据,研究了投服中心行权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投服中心行权能抑制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机制检验表明,投服中心行权能提高企业对杠杆操纵风险的感知和强化外部治理,因而投服中心行权能抑制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投服中心以参加股东大会的方式行权更能抑制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投服中心行权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抑制作用在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在治理企业杠杆操纵上,投服中心与非控股大股东是协同关系;当控股股东在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时,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更能得到抑制。经济后果检验表明,投服中心行权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抑制作用会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投服中心行权制度,加强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监管。
    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对国有企业海外子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来自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证据
    马新啸, 韩颜祯, 梁正一
    2025, 0(8):  152-164. 
    摘要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其海外经济活动的良好运作对优化其业务结构和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对国有企业海外子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可以弱化政府干预、抑制高管激进决策和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因而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可以提高国有企业海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异质性检验表明,外贸经验丰富、创新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持股比例高的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更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海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拓展性研究表明,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能遏制国有企业的海外关联交易,从而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利润。为此,要切实保障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的权利和完善国有企业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