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上一期   
    理论经济
    消费者数据、生产者数据与经济增长:兼论数实融合
    张文康, 林相森
    2025, 0(9):  3-15. 
    摘要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传统“人联网”的基础上,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使得数据的生成主体不再局限于消费者,而是更多地来自实体经济中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消费者数据蕴含着丰富的消费者偏好、需求倾向、消费行为模式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企业能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组合,进而提升生产效率。生产者数据则承载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涵盖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成本控制等多维度信息,凭借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与利用,企业能够发现产品改进的切入点,推动产品迭代式创新,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与品质。合理利用两类数据可以促进经济更快增长,且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消费者数据与生产者数据的协同程度。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积累和利用生产者数据,促进消费者数据与生产者数据的协调开发与使用,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高效流动与融合,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及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收缩
    汤凯, 刘晓康, 王海杰
    2025, 0(9):  16-29. 
    摘要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收缩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缓解城市收缩、促进城市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基于中国2007—2022年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年末常住人口识别城市收缩,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缓解城市收缩。路径分析表明,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创业活跃度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收缩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收缩的缓解作用存在非对称性,缓解效应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外围城市、教育水平较低城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这表明,落后地区应着力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弥合经济发展鸿沟,引导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城市发展,从而缓解城市收缩。
    公共经济与管理
    我国地方财政韧性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
    郭青华, 张平
    2025, 0(9):  30-44. 
    摘要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升地方财政韧性不仅是构建现代财政体系的重要环节,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基于2015—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地方财政韧性水平,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化及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各省份的地方财政韧性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且东部地区的地方财政韧性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分维度看,地方财政韧性中全国财政抵御能力最高,财政成长能力居中,财政恢复能力基本维持稳定,而财政适应能力最低。全国及不同区域的区域内基尼系数均较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距最大。从收敛性特征看,全国及不同区域的地方财政韧性水平均存在明显的收敛性特征。因此,为提高地方财政韧性水平,我国应树立财政韧性治理理念,建立更加稳固的财政体系;提高地方财政成长能力,增强地方财政在常态下的持续发展力;实施差异化财税政策,缩小区域间地方财政韧性差异。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式预算:逻辑起点、契合路径与实践进路
    孙玉栋, 王强, 席毓
    2025, 0(9):  45-56. 
    摘要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期我国民主实践的重大创新。参与式预算作为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场域。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下,重构参与式预算既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不断适应新时代特征和回应现实需要的动态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参与式预算在意识理念、发展目标、改革思路、监督体系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但是,在人民的预算知情权、预算参与权、预算表达权、预算监督权等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参与式预算的契合仍面临一些挑战。因此,建立回应式民主、参与式民主、协商式民主和监督式民主四位一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体系,并通过增强预算信息透明度、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提供多元化平台载体、建立系统化纠偏机制等方式,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参与式预算,实现参与式预算在预算知情式民主、预算参与式民主、预算表达式民主、预算监督式民主等方面重构,从而健全符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式现代预算制度。
    现代金融
    银行金融科技的就业创造效应——基于企业劳动雇佣的视角
    彭玉镏, 罗紫璇, 洪攀, 赖少杰
    2025, 0(9):  57-69. 
    摘要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稳就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银行金融科技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工具,识别银行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使用2010—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以及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探讨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显著扩大了企业劳动雇佣规模。信贷规模扩大、信贷结构优化和信贷成本降低是银行金融科技促进企业劳动雇佣规模扩张的主要渠道。同时,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劳动雇佣的正向影响在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较低的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改变了企业劳动雇佣结构,使得企业降低了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同时提升了对生产人员的需求。因此,应当重视发展银行金融科技,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实现就业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资者情绪对投资者反应偏差的非对称性影响:理论模型与模拟检验
    李学峰, 吕佳丽, 徐荣
    2025, 0(9):  70-83. 
    摘要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典BSV认知模型缩小了投资者反应不足与反应过度等投资者反应偏差的范围,忽略了情绪因子对认知程度的影响。基于此,在BSV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双向情绪因子,构建情绪因子模型(SBSV),检验发现,BSV模型只是对投资者中性情绪的一种特殊假定,投资者个人的双向情绪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盈余正负向冲击的反应呈现非对称性。进一步研究表明,情绪因子的非对称性程度越高,即投资者情绪越极端,反应不足转为反应过度的时间越短,这为中长期反转现象提供了解释。此外,短期内悲观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低于乐观投资者,而在长期这一情况恰好相反。因此,政府应建立更具韧性的资本市场,有效监管或引导市场情绪,且政策发声及政策制定要能体现对投资者情绪的聚焦和引导,同时应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
    企业管理
    智绘未来:人工智能与企业高质量ESG表现
    李延喜, 胡云戈, 王夺, 孟德霖
    2025, 0(9):  84-97. 
    摘要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企业提升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表现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现有研究对ESG内部协调程度的关注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工智能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效能的发挥。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系统论构建协调发展模型,从“量扩”与“质升”两个维度综合评价企业高质量ESG表现,并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企业高质量ESG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会显著提升企业高质量ESG表现,且在经过替换指标度量方式、控制固定效应、处理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是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两条主要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学术型高管占比高的企业、属于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和位于环境规制严格地区的企业,人工智能对企业高质量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加大对企业ESG协调发展的宣传力度,制定针对性政策,引导企业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媒体报道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监督-信息-压力三重维度的经验证据
    张越, 范从来, 高洁超
    2025, 0(9):  98-111. 
    摘要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舆论引导与治理作为切入点,构建“监督-信息-压力”三维分析框架,探讨媒体报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媒体报道总体上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第二,媒体报道通过外部监督治理与信息中介作用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但同时通过负面情绪传递市场压力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第三,上述正向影响在外部监督较弱和法治环境较差的地区更为显著;第四,相较于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在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更具主导性;第五,媒体报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其影响可持续约三年,并能显著提升企业对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关注度,从而有助于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据此,政府应着力营造有利于媒体监督及信息传播的环境;企业需构建完备的舆情管理体系,积极应对市场压力,保障自身稳健发展。
    产业与贸易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了吗
    赵春明, 杨宏举
    2025, 0(9):  112-125. 
    摘要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而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的支撑,如何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必要深入考察。基于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供应链网络拓展效应、企业创新效应、空间距离挤压效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异质性拓展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效应具有空间非均衡性,东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效应更明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小企业、低研发强度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低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应更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降低了产业链供应链集中度。
    数字化投入、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周宏伟, 庞素勤, 刘曙光, 任康宁
    2025, 0(9):  126-139. 
    摘要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基于1995—2018年45个国家17个制造业行业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化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本土市场规模与市场竞争环境的调节效应以及数字化投入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投入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字化投入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数字化投入对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该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最强、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最弱;国外数字化投入与国内数字化投入均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前者的促进效应弱于后者;数字化投入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字化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受到本土市场规模的正向调节,且该调节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在使用国内数字化投入时更强。拓展性分析显示:数字化投入具有显著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够通过促进产业间的协同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会抑制数字化投入的生产率提升效应,而本土市场规模减弱了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对数字化投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效应。进一步讨论表明,数字化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本土市场规模的正向调节效应在中国样本中同样成立。基于上述结论,应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从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会计
    异地大股东能促进资本跨地区流动吗——来自企业异地并购的经验证据
    黄婉, 陈小运, 陈坤
    2025, 0(9):  140-153. 
    摘要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目的。异地并购是资本要素跨地区流动的一种形式。基于2011—2023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考察了来自公司注册地之外的非控股大股东能否助力企业突破异地并购壁垒。研究发现,异地大股东能显著提高企业在异地大股东所在地实施并购的概率。并且,当异地大股东为国有性质、经营年限较长、向企业委派董事或其高管在当地其他企业兼职时,这种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异地大股东促进企业异地并购的原因是,异地大股东拥有当地的市场信息优势和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拓展性分析发现,异地大股东促进企业异地并购能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为此,企业要利用异地大股东的信息优势和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国家审计能缩小地区间的环境监管差异吗
    马儒慧, 曹玉珊
    2025, 0(9):  154-164. 
    摘要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之间的环境监管差异阻碍了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的培育发展,而国家审计作为对监督者的再监督机制,其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利用2011—2022年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审计对地区之间环境监管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审计能缩小地区之间的环境监管差异。机制分析表明,国家审计可以抑制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和推动地区之间开展环境监管协同合作,因此国家审计可以“向上缩小”地区之间的环境监管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环境治理效率高的城市中,国家审计更能缩小地区之间的环境监管差异。为此,要加强国家审计再监督的力量,发挥国家审计的地区协调联动效应,助力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