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5
    理论经济
    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变、效果和经验
    任保平, 辛伟
    2023, 0(10):  3-15. 
    摘要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规划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的演变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后续规划提供支撑与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三条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是以持续动态调整的具体任务明确现代化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引导地区现代化发展,三是厘清发展思路确保现代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国家规划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作用很明显,而且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在于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制定的领导,以充分调研预防潜在风险,以现实导向确定有效目标,以两阶段评价提供纠错机制。总结国家规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及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规划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协调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政府定位和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缩小了地区经济差距吗
    刘金全, 薛蔚雯
    2023, 0(10):  18-29. 
    摘要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呈现以2013年为节点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基于包含产业结构变迁的三部门Mankiw-Romer-Weil 扩展收敛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整体上能够促进省际经济收敛,但存在产业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工业在短期内对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流入服务业难以促进收敛。进一步研究表明,1998—2013年,相较东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从而加快我国整体经济收敛;而2013年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方向与东部地区逐渐同步,均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省际经济收敛速度放缓。
    公共经济与管理
    减税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增值税税率降低的视角
    卢小祁, 俞毛毛
    2023, 0(10):  30-43. 
    摘要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本负担是政策支持的关键。以2018年5月实施的增值税改革政策为切入点,利用2016—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减税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增值税减税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地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增值税减税在2018年政策出台当年及之前年份中政策效应并不明显,而在2019年与2020年政策效应更为显著。从具体机制来看,增值税减税政策一方面通过降低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提升的中介机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减税政策体系,落实落细相关政策,通过减税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本负担,增强企业长期经营信心,从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减税激励与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基于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准自然实验
    于井远, 赵合云, 朱翠华
    2023, 0(10):  44-57. 
    摘要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值税留抵退税是重构税收中性、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财税〔2018〕70号文,利用2011—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增值税留抵退税的企业ESG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试点企业的ESG表现,有利于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表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缓解试点企业融资约束和激发企业绿色动能转换,提升了企业ESG表现。这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不仅具有减负纾困效应,而且具有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还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的绿色激励效应更多地体现在非国有企业和期末留抵税额负担较重的企业中。因此,建议利用多策组合汇聚合力,不断增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多税共治提高政策协同度,充分释放组合式减税降费效力;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进一步提高政策匹配性与适应性。
    现代金融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投资者情绪和IPO抑价
    李科, 林雅嘉, 祁宝
    2023, 0(10):  58-71. 
    摘要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的变革如何影响IPO股票定价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DID模型,探寻投资者情绪对IPO股票定价的影响发现,相对于核准制主板市场,投资者参与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打新”的热情上升,投资者情绪加剧了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抑价。同时,相对于主板市场,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表现出更高的信息含量,这说明,注册制改革后,IPO抑价的变化不能由信息不对称解释。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投资者情绪推升股票短期估值的情况下,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表现出更显著的长期反转。分析师关注度高、乐观程度高、意见分歧大的股票,IPO抑价受注册制的影响更大。投资者结构更理性的科创板股票没有表现出更高的投资者情绪和IPO抑价,说明投资者情绪影响了创业板IPO定价。上述结论意味着,在注册制改革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不仅需要了解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还需要密切关注股票投资者情绪变化,促进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融资融券会影响公司股份回购吗
    李丽, 何威风
    2023, 0(10):  72-84. 
    摘要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放宽了对公司股份回购的限制条件,此后,我国资本市场的股份回购次数和规模都显著增加,股份回购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财务活动。融资融券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一次重要的制度改革,它对资本市场交易模式带来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公司股份回购行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以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制度对公司股份回购的影响后发现,融资融券对公司股份回购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融资融券制度实施后,融资融券标的公司的股份回购规模显著大于其他上市公司。异质性分析发现,融资融券对股份回购的促进作用对股票流动性低、产权性质为非国有、处于低市场化程度地区以及熊市市场态势的公司影响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鼓励和引导融资融券标的公司实施股份回购,政策制定者应立足于公司不同风险特征调整股份回购的限制条件,上市公司应运用好股份回购这一风险管理工具。
    企业管理
    企业数字化能促进环境责任的“少言多行”吗
    段瑞焜, 段永嘉, 刘益
    2023, 0(10):  85-96. 
    摘要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践行负责任的数字化是促进科技向善和实现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兼容并进的重要路径。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常常受到“多言寡行”“漂绿”和“脱耦”等问题的困扰。基于2011—2019 年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探讨企业数字化水平对企业环境责任“少言多行”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平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少言多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高环境压力下,数字化水平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少言多行”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当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时,数字化水平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少言”的促进作用更弱。数字化水平对“少言”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企业环境信息的低质量披露而非高质量披露;数字化水平对企业环境责任的促进作用不会牺牲企业的财务绩效。上述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数字化与企业绿色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两大社会目标提供重要启示。
    双重绩效反馈对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影响
    吴建祖, 金敖
    2023, 0(10):  97-108. 
    摘要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绩效反馈通过改变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影响企业国际化速度。现有研究主要从企业行为理论的视角关注以单一期望目标为参照的绩效反馈影响,忽略了基于历史期望和社会期望的双重绩效反馈作用,以及管理者的自我服务动机。结合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者自我服务动机,推断双重绩效反馈通过影响企业快速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强度变化而改变企业国际化速度。以2009—2018年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一致的历史绩效反馈和社会绩效反馈交互影响下,企业国际化速度加快。一方面,双重消极反馈促使管理者问题搜寻强度的增加,将快速国际化视为问题的解决方案,形成“穷则思变”的快速国际化动因;另一方面,双重积极反馈促进管理者自我效能提升,将快速国际化视为实现持续增长的手段,形成“富而思进”的快速国际化动因。在不一致的历史绩效反馈和社会绩效反馈交互影响下,“穷则思变”和“富而思进”的动因强度均降低,企业国际化速度减慢。因此,在国际化战略决策中,注重双重绩效反馈提供的参照作用以及管理者问题搜寻与自我服务的互动影响,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的风险和机遇。
    产业与贸易
    数字经济、地区性行政垄断与产业过度同构化
    于良春, 宫园园
    2023, 0(10):  109-120. 
    摘要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对驱动产业体系重构、范式迁移,建设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构建了数字经济下封闭经济体内省际(省份间)销售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成本变化与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变化及其对产业过度同构化的影响,并对该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利用测算所得的2011—2020年29个省份的产业同构化程度和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降低产业过度同构化问题,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水平较高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降低产业同构化的作用更加显著;相邻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本地区产业同构化程度;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进而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
    绿色信贷政策影响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吗
    张晴, 于津平
    2023, 0(10):  121-132. 
    摘要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信贷政策重新配置信贷资源,促使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绿色转型,为推动企业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新思路。利用绿色发展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数据库合并数据,以2007年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机制检验可知,生产率效应与中间品替代效应是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影响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对污染型中间品依赖程度越强,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越小;地区环保政策执行力度有助于强化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因此,细化环境风险评定标准与绿色信贷政策指导目录,完善企业创新激励配套措施,破解资金与技术障碍,提升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缓解绿色信贷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发挥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重要作用。
    现代会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社会责任脱耦的治理研究
    黄斯琪, 麦勇, 晏景瑞
    2023, 0(10):  133-144. 
    摘要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社会责任脱耦问题是否具有治理作用?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利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政策,并采用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对企业社会责任脱耦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能显著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脱耦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可以增强地区信任水平、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和抑制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从而可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脱耦问题。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内部治理质量低的企业和处于社会责任敏感行业中的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对企业社会责任脱耦问题的治理作用更显著。经济后果分析发现,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改善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脱耦问题,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因此,要继续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要引导管理者注重企业可持续发展。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碳减排效应
    谭志东
    2023, 0(10):  145-156. 
    摘要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污染治理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否具有碳减排效应有待验证。以2012—2019年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显著抑制地区碳排放。机制分析表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能抑制地区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工业碳放量越高的地区、碳汇资源不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碳减排效应更显著。拓展性分析表明,碳市场试点能够增强离任审计的碳减排效应;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越强,越能增强离任审计的碳减排效应。为此,要强化离任审计在工业端的力度;要引导企业践行绿色低碳生产和倡导公众遵循绿色低碳生活与消费,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碳排放协同共治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