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杂志社简介
本社概况
学术顾问
编委
编辑部成员
领导及专家关怀
期刊荣誉
期刊在线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当代财经英文精萃版
当代财经讲坛
当代财经讲坛
当代财经研究方法动态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栏目导引
重点选题
模板下载
编校往来
编校规范
差错认定
常见错误
作者来信
本社动态
信息公告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欢迎订阅
项目合作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与查稿
专家审稿登录
编辑办公登录
主编办公登录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基本信息
当代财经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刊 期:月刊
创办年份:1980年
主办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刊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双港东大街168号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5-089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6-1030/F
发行范围:国内外
国内邮发代号:44-61
国内定价:20元
出版日期:每月15日
友情链接
联合国
中国知网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稿
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林毅夫, 王勇, 朱兰
2025, 0(1): 3-16.
摘要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医药产业是做大做优做强生物经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生物医药包括仿制药和创新药,不同经济体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将中国、印度和日本三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的案例研究表明,纵向上,随着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转变,中印日三国生物医药产业都出现了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结构转变,产业政策经历了从保护本土到对外开放、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基本医疗保障到全面覆盖等系列动态调整;横向上,中低收入阶段的印度依托要素成本优势集中发展仿制药,中高收入阶段的中国逐渐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高收入阶段的日本专注于创新药的发展。综合来说,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是影响一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变迁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进一步决定了最适宜的政府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因此,中国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当前中高收入阶段的大国国情,平衡好仿制药和创新药的发展,也要提高政府健康支出比例,完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
分税制改革30年:中国特色现代财税体制逐步完善
马海涛
2025, 0(1): 17-27.
摘要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现代财税体制是由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制度、现代政府间财政关系、现代财政宏观调控机制等子体制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与保障发展的关键作用。分税制改革30年,我国现代财税体制建立且不断完善,并肩负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然而,现行财税体制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边界不清晰、现行预算制度的资源统筹和绩效管理能力有待强化、数字经济对现代税收制度的挑战、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仍需完善、传统政策空间收窄对财政宏观调控机制的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因此,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财税体制,未来我国应当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强化预算统筹能力与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能、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等方面着手,以现代财税体制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护航”高质量发展。
理论经济
中国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及其政策启示
孙豪, 丁易
2025, 0(1): 28-41.
摘要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充分估计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分阶段逐步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从历史演进和国际参照两个维度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建设的历史方位和推进路径。中国共同富裕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富裕维度,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快速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标准,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在共享维度,收入差距处于高位,缩小收入差距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参照发达国家经验,中国共同富裕建设在富裕维度基本能够实现预设目标,即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但在共享维度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各级政府应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认清自身共同富裕建设的历史方位,预测未来的建设进程,设定合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中分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公共经济与管理
数字服务税的经济和福利影响——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
李建军, 高原
2025, 0(1): 42-55.
摘要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服务税作为应对数字经济税收挑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基于此,利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和GTAP 11数据库,评估不同的征税方案下数字服务税对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和福利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服务税对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税率越高、征税范围越大,其对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负面影响越大;数字服务税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当设置较低的税率时,数字服务税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全球统一税率的征税方案能够促进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改善其贸易条件和社会福利,但不同的税率设置和征税范围对各国和地区的影响不同;在不同的征税方案中,征税对各国和地区数字部门产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长期来看,在动态设置下,数字服务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会逐渐缩小,而对社会福利的负面影响会逐渐扩大。当前,中国应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数字服务税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税收规则的制定,争取数字服务税的话语权;发展数字经济是一个长期趋势,政府应加大对数字经济创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现代金融
内部资本市场能提高企业韧性吗
胡海峰, 田一迪, 王爱萍, 马奔
2025, 0(1): 56-69.
摘要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动荡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如何提高企业韧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以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和运行有助于提高企业韧性。机制检验发现,内部资本市场通过缓解现金流压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营效率增强了企业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韧性的提升作用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时更显著;相比于国有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对非国有企业的韧性有更大的提升作用;内部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在集团多元化程度低的样本中更显著。因此,应当鼓励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兼并重组,积极盘活集团内部资金,规范集团内部管理和运行,着力构建公平有序的外部资本市场,使内、外部资本市场共同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谁在主导资本市场的“价值互动”——来自网络互动平台的经验证据
陈宋生, 张希仁, 李睿
2025, 0(1): 70-82.
摘要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真实对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至关重要。鉴于投资者网络互动平台的互动问答存在信息含量差异,以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聚焦网络互动平台中关注度更高的“价值互动”问答,实证研究发现,“价值互动”更多源自企业管理层操纵信息披露的机会主义行为,而非外部监督者的专业质询。这一结论从盈余管理替代、监管行政处罚和未来经济后果的视角均得到验证。当高管薪酬敏感性越高、企业管理层具有金融背景或海外经历时,企业操纵信息披露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操纵信息披露产生的“价值互动”容易传递到资本市场中,形成积极的市场反应,且难以受到严格的监管。研究证实网络互动平台尚未充分发挥其治理作用,“价值互动”信息也并非完全真实。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企业回复信息真实性的审查,强化对网络互动平台中提问者身份的准入监管;投资者需要提升专业水平和信息辨识能力,充分发挥互动平台的监督治理作用。
企业管理
环境信息公开与污染型企业选址
许静林, 杨鑫垚, 谭伟杰, 向为民
2025, 0(1): 83-96.
摘要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下的污染企业选址策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中国环境信息公开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3年270个地级市的新增污染型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对污染型企业选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信息公开政策抑制了污染型企业的进入。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对污染型企业进入的抑制效应在国有、私营及其他污染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中更为显著。结合宏观与微观数据的双重验证表明,环境信息公开政策主要通过发挥绿色转型驱动效应和污染避难所效应影响污染型企业选址。一方面,政策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降低公众对污染型企业的容纳度;另一方面,政策在减少企业污染排放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促使污染型企业向环境监管洼地迁移。因此,建议政府、社会公众与企业三方协同合作,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密切关注污染型企业动向,并以合理的环保要求和规范的经营行为作为市场准入原则,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土民营企业如何持续突围——基于金蝶的案例研究
李敏, 周洁
2025, 0(1): 97-110.
摘要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土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关键力量。面对新的征程,本土民营企业如何实现持续突围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以金蝶为案例对象,结合主导逻辑与互补性资产研究视角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导逻辑是企业阶段性的战略范式,并在其本土市场突围、高端市场突围和国际市场突围阶段分别表现为用户价值获取型主导逻辑、生态链价值创造型主导逻辑和生态网络价值共享型主导逻辑。第二,企业主导逻辑与互补性资产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主导逻辑的演化受到互补性资产棱镜机制的推动,不同阶段的主导逻辑又通过影响企业的阶段性互补性资源配置战略,促使其在三个突围阶段分别呈现链接型、转化型和拓展型的内容构型。第三,在主导逻辑与互补性资产的协同作用下,企业能够依托互补性资产的缓冲和管道机制,动态发展其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能力,从而助力本土民营企业在中国特定情境下的持续突围。因此,重视互补性资产内容的适应性调整及其功能发挥,并大力推进向生态型组织的转型,以在生态系统中实现繁荣发展。
产业与贸易
数字化消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的证据
刘毛桃, 方徐兵, 应望江
2025, 0(1): 111-125.
摘要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数字化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数字化消费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利用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景,构建交叠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消费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推动数字化人才的聚集、激发企业家创业精神、增加政府数字补贴以及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检验显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数据要素利用水平高的样本企业更为显著。因此,政府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为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同时,系统规划和分类施策,优化政策布局,实现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的精准定位。企业也应密切关注试点政策,把握政策机遇,制定发展战略。
补贴组合、风险资本参与及实质性创新——基于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分析
刘江会, 卢海燕
2025, 0(1): 126-140.
摘要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机器人行业具有补贴政策出台数量多、密度大的特点,而其却陷入了“数量长足、质量跛脚”、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创新困境,这一现象引发了对补贴能否推动企业进行实质性创新的思考。基于此,以2010—2022年A股上市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生产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从“单一补贴工具和组合补贴工具孰优—获补贴企业是否有风险资本支持”的逻辑链条出发探究其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不同作用效果。研究发现:直接补贴对实质性创新具有挤入效应,而税收减免和政府采购对于实质性创新分别具有“倒U型”和“U型”的非线性效应,且直接补贴的作用效果更强;组合补贴工具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一补贴工具,但由于政策拥挤效应的存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两种事后激励的组合方式对实质性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且劣于单一补贴工具;风险投资参与和单一补贴工具产生的互补效应将改善企业实质性创新情况,但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获得组合补贴的企业在风险资本参与下的实质性创新表现不如纯补贴政策。
现代会计
环境法治强化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环境法庭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于连超, 董晋亭, 毕茜
2025, 0(1): 141-153.
摘要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法治建设是用绿色司法理念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环境法庭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探究了环境法治强化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法庭设立能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法庭既能强化司法机构、媒体和公众对企业环境的监督,使企业环境负面信息加速释放,又能强化股东对企业环境的监督,使企业隐藏的环境负面信息减少,因而环境法庭设立能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环境立法较好、环境执法较松、市场信息环境较差以及公司治理水平低时,环境法庭设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作用更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环境法庭设立能降低股价同步性和提高股票定价效率。为此,要大力建设环境法庭,并处理好其与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市场信息环境和公司治理水平的关系。
产融合作试点对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
黄宏斌, 李圆圆, 张玥杨
2025, 0(1): 154-164.
摘要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融合作是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企业集聚的有效途径。以我国2013—202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从加强供需精准对接和改善公司治理效率的双重视角,检验了产融合作试点政策对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产融合作试点政策具有“资源支持”效应和“协同治理”效应,因而产融合作试点政策可以使企业加快资本结构调整。异质性检验发现,在管理层持股比例低的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以及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企业中,产融合作试点政策更能使企业加快资本结构调整。为此,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产融合作政策的走深走实,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