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6-11-15
    社会压力、碳信息披露透明度与权益资本成本
    崔秀梅1,李心合2,唐勇军3
    2016, 0(11):  344. 
    摘要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碳信息披露面临的社会舆情与相关部门监督等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以2012年上证社会责任指数成分股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社会压力、碳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权益资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压力与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高碳行业与低碳行业碳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碳信息披露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对于碳排放管理政策评价和碳信息披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综述:理论、方法与展望
    张 蕊1,于海燕1,2
    2016, 0(11):  345. 
    摘要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机制,也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对中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进行回顾,进而从机理、主体、种类、依据等角度对业绩评价的理论框架、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三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未来将向多方位纵深发展:拓展多维化的评价内容、树立矛盾哲学的评价理念、构建和实施动态以及虚拟环境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并注意考虑经营者的权利边界。
    地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对企业OFDI的影响——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韩沈超
    2016, 0(11):  346. 
    摘要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尽管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经济新常态形势下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在应对知识产权问题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厘清母国知识产权产出、保护等方面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机制,并采用CIPI的知识产权指数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母国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创造潜力和试点示范都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负向影响,而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为潜在正向的基本结论。此外,基于分位数的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分位数提高,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正向效应不断增强。因此在企业“走出去”进程中注重母国知识产权保护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开展国际化经营。
    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国制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贸易视角的实证研究
    方中秀1,汪海粟2
    2016, 0(11):  347. 
    摘要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贸易是技术转移与溢出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而贸易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尤其值得重视。制药产业与知识产权存在紧密联系,但南北国家对该行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仍存在较大争议。以贸易的技术溢出为切入点,通过岭回归分析,探索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国制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中国制药产业实现技术进步。未来,中国应实施适宜的保护强度以加速提升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组织情境下谦卑型领导的概念及结构维度——基于追随者中心视角的质化研究探索
    李胜兰1,王碧英2,高日光1
    2016, 0(11):  348. 
    摘要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司丑闻的频发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谦卑型领导”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关注领导者的谦卑行为或特质,而缺乏对谦卑型领导内涵的澄清。以68位企业员工为样本,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质化研究得出,中国组织情境下的谦卑型领导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德行榜样、谦卑行为、沉稳睿智和下属导向,即中国组织更强调以德为先以及表现出更多的下属导向的行为,并且谦卑行为与较高的领导才能结合才会更有效。与其它本土领导行为相比,谦卑型领导与公仆型领导的不同在于谦卑行为,与真诚型领导的不同在于德行榜样、沉稳睿智以及下属导向维度。
    工作-家庭无边界情境下企业管理制度效率的概念框架
    刘永强1,赵曙明2
    2016, 0(11):  349. 
    摘要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时代催生工作-家庭无边界管理情境。研究界定了此情境下管理制度结构及其调整的工作-家庭关系模式,构建了整合理论框架来研究制度的规制维度的效率,发现由弹性工作制、资助和服务构成的新制度规制维度能缓解冲突、实现平衡和增进丰富化,并能直接或在它们中介作用下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等员工绩效;提升家庭成员的家庭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和家庭支持等家庭绩效;提高生产率和销售量;提升组织的声誉和信任等社会绩效。研究为未来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并为企业管理实践提出了策略建议。
    银根紧缩、财务柔性与企业风险承担
    张前程
    2016, 0(11):  350. 
    摘要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2003-2014年间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研究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财务柔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银根紧缩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风险承担行为,意味着货币政策传导的企业风险承担渠道存在;财务柔性对银根紧缩与企业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表明财务柔性能够削弱银根紧缩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财务柔性之于银根紧缩与企业风险承担的负向调节效应对企业规模、是否国有背景以及产品属性具有依存性,与大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非耐用品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耐用品企业的财务柔性更显著地缓解了银根紧缩对其风险承担水平的抑制效应。
    多次合作下的评级高估:源于关系还是经验
    张少哲1,魏 琳2
    2016, 0(11):  351. 
    摘要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企业与评级机构有着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合作的增加,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合作关系使企业在评级结果上受益;二是企业从发债经验中学会了获得更高评级的技巧。基于2006-2015年城投债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合作次数和企业发债次数对信用评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控制了发债经验后的分组回归中,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信用评级实际上有所降低。因此,企业在发债过程中获得高评级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多次合作下评级高估的主要原因,这支持了“干中学”的理论;相反,评级机构与企业保持紧密关系则有助于抑制评级高估。
    环境保护税税率与地区浮动标准设计研究
    王有兴1,2a,杨晓妹2b,周全林3
    2016, 0(11):  352. 
    摘要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运用环境治理成本分摊法,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对我国工业废水和废气税率的合意水平进行测度,定量分析地区浮动税率的参考区间。结果表明,排污费收入较低,无法满足环境治理支出需要;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测算税率是实际执行征收标准及《征求意见稿》中税率的9.7倍和5.28倍;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工业废水和废气的税率设置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东部地区税率应高于其他地区。为实现绿色发展、保证环境保护税法顺利出台,政府应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税税率水平、定期发布地区浮动税率参考指数、科学设定加征和减征梯度。
    中国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符号约束模型
    卢洪友,张悦童,许文立
    2016, 0(11):  353. 
    摘要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减排已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利用1993-2014年中国季度宏观经济与碳排放数据,分析财政政策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财政政策变动在短期对生产型二氧化碳作用更为明显,而在中长期对消费型二氧化碳作用显著;(2)政府环保税收能够有效缓解二氧化碳排放,政府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高,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程度越大。因此,未来政府应增大环保支出比重,利用“绿色”采购调节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资源消费偏好,减少碳排放。同时,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可以适当调整环保税种的征税环节,将征税范围逐步从生产者扩大到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降低需求来调节供给,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数量,最终达到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低碳生产的目的。
    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
    傅元海,陈丽姗
    2016, 0(11):  354. 
    摘要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进步,表现为投入产出率以及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技术引进是技术进步的重要路径,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我国2000-2013年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GMM)实证检验了进口、外商直接投资和购买国外技术等三种技术引进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的技术溢出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显著阻碍了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购买国外技术则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
    区域产业转移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
    李雪慧
    2016, 0(11):  356. 
    摘要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02年和2007年八大区域的投入产出表,通过对2002-2007年间我国八大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和流向的定量测评,计算出2002-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导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加了7333万吨标准煤,其中出口驱动的产业转移导致全国能源消费增加6805万吨,是能源消费转移出现净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在推动产业转移的同时,并没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有效升级,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为由高能效的地区转向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地区。因此,未来我国在制定产业转移政策时,除制定严厉的产业准入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外,还应当提高产业承接地区企业的能效水平,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别化的区域产业转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