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4-11-15
    国家审计质量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动态面板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检验
    马轶群
    2014, 0(11):  636. 
    摘要 ( 1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国家审计的快速发展,审计质量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国家审计质量区分为审计行为质量和审计整改质量,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检验了国家审计质量在不同区域间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一是国家审计质量区域差异性显著,总体上东部地区审计质量强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二是国家审计行为质量具有动态增效应,且中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审计整改质量的动态效应在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审计“整改”的效果最为显著。
    基于迂回生产与智力资本的企业价值创造内在机理研究
    袁业虎
    2014, 0(11):  638. 
    摘要 ( 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知识核心内涵的智力资本,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但由于缺乏智力资本内生形成的逻辑线索,目前对智力资本驱动价值创造的理论解释尚不清晰。从基于迂回生产方式实现价值创造的本原出发,通过迂回生产方式中预付资本(货币资本)与资本品相统一的资本本质的分析,可以探寻出智力资本的形成与演化路径,及其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随着知识的动态形成,智力资本逐步内生演化成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关系资本等形式,从而促使了价值创造的逐步拓展。
    城市化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区域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
    张立新1,秦俊武2
    2014, 0(11):  640. 
    摘要 ( 1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人口城市化变量的基础上,尝试将空间城市化和资本城市化变量引入分析框架,利用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城市化影响下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区域配置及其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空间城市化和资本城市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远大于人口城市化。基于区域层面的估计结果再次表明,人口城市化并不足以主导房地产开发投资区域配置的现实格局,取而代之的是空间城市化和资本城市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区域配置及其结构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前对人口城市化作用的不当认识。
    垄断、所有制结构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
    刘浩,李香菊
    2014, 0(11):  1747. 
    摘要 ( 1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测度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按所有制进行分解后发现,由所有制引起的行业收入差距已越来越小,且由于国有部门组内差距偏小,实际上近年来国有参与度对我国行业整体收入差距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选取2003-2012年间19个主要行业的相关数据,分盈利性行业和非盈利性行业进行的研究显示,行业的垄断程度差异是行业收入差距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有参与度对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影响在盈利性行业和非盈利性行业表现截然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行业差距的改革方向。
    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理论与中国经验
    封福育
    2014, 0(11):  1748. 
    摘要 ( 1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的理论框架下,通过构建包含环境保护部门和实际生产部门的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应用动态优化理论探讨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多重均衡关系。而后利用我国2007-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波特假说”在我国得到了经验支持,环境规制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不同的环境规制强度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
    我国煤炭资源税计征方式改革新探
    李冬梅1,2,寇铁军2
    2014, 0(11):  1749. 
    摘要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2011年11月起,油气资源税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铺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加快资源税改革”、“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但是,作为特殊资源产品的煤炭,其所涉及的资源税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我国已经具备对煤炭资源税进行从价计征改革的可行性条件,改革正逢其时。同时,考虑到改革可能会遇到的阻力,我国还应该做好改革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R&D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分析——基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研究
    张信东1,贺亚楠1,马小美2
    2014, 0(11):  1750. 
    摘要 ( 1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聚焦多种创新产出形式,利用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有更多的专利、新产品和科技奖励,支持了R&D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同时,企业享受R&D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并不理想,且存在地区和行业差异。因此,企业应当积极申请R&D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当加大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力度,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金融包容水平与地区收入差距——基于湖南省87个县(市)2008-2012年的经验数据
    刘波,王修华,彭建刚
    2014, 0(11):  1751. 
    摘要 ( 1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08-2012年湖南省87个县(市)的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县域地理单元的金融包容水平对县域人均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县域地理单元的金融包容水平有助于提高县域地理单元的人均收入。金融包容水平的提高既可以直接提升收入水平,也可以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间接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提升金融包容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结合面板分位数模型量化了金融包容水平与“相对收入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升金融包容水平有利于缩小“相对收入差”,对于低收入县域地理单元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提升县域地理单元的金融包容水平,尤其是提升低收入水平的县域地理单元的金融包容水平,对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地理单元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自由化可以降低消费波动吗——来自中国的证据
    汪炜,李甫伟
    2014, 0(11):  1752. 
    摘要 ( 1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扩大内需和金融自由化是当前中国经济活动中两项重要的战略取向。金融自由化与居民消费存在什么联系?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中国金融自由化对于居民消费波动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结论表明:(1)金融自由化会存在阈值效应;(2)金融自由化平抑居民消费波动的能力依赖于各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金融自由化对于居民消费波动的平抑能力越强;(3)金融自由化仅能缓解名义冲击对于消费波动的影响,但由于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资本账户开放的不对称,使其对于实际冲击并没有抵御能力。由此,可以认为,金融自由化应该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和均衡发展的进程,只有达到一定水平并实现平衡发展,才能带来高质量的消费增长。
    移民网络、组织间模仿与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王疆1,陈俊甫2
    2014, 0(11):  1753. 
    摘要 ( 1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社会影响因素角度,对2000年至2013年间741起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华人移民网络是解释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倾向于进入华人移民网络发达的州;同时,在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中也存在着组织间模仿行为,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会参照以往同类企业的决定;并且,作为减少不确定性的手段,移民网络和组织间模仿之间并非完全相互独立,而是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
    陈云川1,2, 雷轶2
    2014, 0(11):  1754. 
    摘要 ( 1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工作嵌入理论基础上拓展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嵌入与职业嵌入理念,运用398个样本探讨了它们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与职业嵌入是可区分的2个独立变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嵌入正向影响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负向影响反生产行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嵌入正向影响任务绩效和负向影响反生产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嵌入对组织嵌入与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反生产行为调节作用不显著;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嵌入对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的3个变量不存在调节效应。
    我国制造业内发生了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吗——基于“五普”与“六普”的数据比较
    张国胜1,杨怡爽2
    2014, 0(11):  1755. 
    摘要 ( 1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东部的产业转移,我国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战略均暗含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部署,并希望以此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借助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运用2000-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内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结果显示:整体上制造业在东、中、西部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明显的梯度转移,但只表现为由东部向中部的转移;制造业内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发生明显转移,现有产业转移仍然集中在东部内部,但出现了由东部内部转移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因此,西部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并寻找新的着力点,中部需要重点遴选承接的产业类型,同时为应对东南亚诸国的竞争,中西部的产业承接还需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庞大需要并降低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