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2-12-15
    理论经济
    机器人使用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回流吗
    甄浩, 贾男
    2022, 0(12):  3-15. 
    摘要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回流,且在户籍制度不断放松的情况下回流比例不降反升;与此同时,机器人使用日益普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机器人使用对农村劳动力回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使用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农村劳动力中的低学历青年男性群体。机制分析表明,该影响包括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一方面,机器人使用直接减少了工业就业岗位,导致从事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回流;另一方面,机器人使用迫使劳动力从工业流向第三产业,加剧了第三产业的就业竞争,间接增加了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概率。这意味着,政府应重视这部分青年回流群体的就业状况,加强对回流群体失业的风险防范,并充分发挥回流人群年轻有活力的特点,鼓励回流群体积极就业创业,帮助乡村发展经济。
    数字化、要素偏向性与行业劳动报酬份额
    沈宏亮, 宋思萌, 李杰
    2022, 0(12):  16-26. 
    摘要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利用中国2000—2018年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化正在逐渐弱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程度,对劳动报酬份额整体上有正向影响,并存在行业异质性。制造业数字化提高了劳动效率,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导致单位产出的劳动需求减少,对劳动报酬份额有负向影响;服务业数字化提高了资本效率,使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程度加深,对劳动报酬份额的正向影响增强。从细分行业看,相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数字化对劳动报酬份额的负向效应更强;数字化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劳动报酬份额的正向效应较强,对数据密集型服务业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为负。
    公共经济与管理
    稳增长视角下积极财政政策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的动态选择
    金成晓, 姜旭
    2022, 0(12):  27-39. 
    摘要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极财政政策兼具稳增长与调结构功能,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措施,而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DSGE模型的历史冲击分解反事实分析与DSGE-VAR脉冲响应,研究了积极财政政策工具的效果与特征。研究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在政府与私人部门杠杆间存在置换效应,通过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间的协调能够有效提升财政政策空间;积极财政政策能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支撑作用;财政转移支付通过需求端的短期促增长作用更加明显,而生产性财政政策则通过长期供给侧影响更有利于就业。因此,建议从三个方面优化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一是在更加全面和长远的维度上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问题;二是进一步探索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高水平协调机制,使两者充分形成合力;三是对于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应考虑其时间与区域特征,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以发挥各自优势。
    我国减税政策会影响地方财政支出效率吗
    莫龙炯, 尹靖华
    2022, 0(12):  40-51. 
    摘要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减税政策会造成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发展困境,而财税政策如何提质增效,对于保障我国减税降费的政策空间和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营改增”试点改革捕捉减税政策的外生变化,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我国减税政策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实施显著提升了地方财政支出效率;为了应对减税政策引致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的途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在财政自主权、政府间竞争、财政透明度、市场化程度越大的情况下,减税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提升效应越明显。因此,建议从四个方面实现财税政策的提质增效目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减税降费的过程中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完善财政收支激励机制,纠正地方政府“重生产、轻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调动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和地方财政自主能力的积极性;深化政府预算制度和财政公开制度改革。
    现代金融
    批发融资与银行风险
    陈忠阳, 易卓睿
    2022, 0(12):  52-63. 
    摘要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债结构不仅是银行稳定经营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应有之义。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批发融资与事前个体风险指标负相关,但批发融资实际上降低了银行稳定性,这一影响在上市非国有商业银行中特别明显。批发融资会通过机构关联加大上市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和上市非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同时,上市银行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同业监管效应,银行个体风险状况对批发融资成本并没有显著影响,也没有足够证据支持银行通过机构关联来分散个体风险,机构关联反而增强了批发融资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此,应完善负债类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系统脆弱性银行的监督力度,提高批发融资在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中的权重和宏观审慎监管中的重要性,增强负债质量和提升存款客户的黏性。
    金融改革如何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张志元, 马永凡
    2022, 0(12):  64-74. 
    摘要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金融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以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宝贵经验,客观评估金融改革的政策效果并总结经验,对于实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并利用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改革显著促进了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金融改革改善了金融供给的质与量。具体而言,金融改革后民营企业信贷的可得性增强,期限结构有所优化,并且成本显著降低。进一步检验发现,金融改革的政策效果在成长期和高技术企业、金融监管较弱和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更为明显。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同时,还要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统筹区域金融发展规划,降低改革的负外部性。
    企业管理
    《易经》的领导力模型构建研究
    吴照云, 姜浩天
    2022, 0(12):  75-88. 
    摘要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常常享有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二者的差异在于管理者在多数时候面对的是稳定的、常规的问题与决策,而领导者更多地面对不稳定的、非常规的问题与决策,因此领导力通常被视为应对变化的管理艺术,为VUCA时代所需。在中国,《易经》被视为“群经之首”,是伏羲氏观察自然变化所作,成为“因时而易”思想的启蒙之作,与领导的艺术性不谋而合。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被诸子百家解读形成了各自的学说从而带来管理思想的百家争鸣。故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分解《易经》的内容结构、融合象数和义理两大学派的领导哲学、结合历史编纂与扎根理论可将《易经》的领导力模型规约为分合一元的领导思维、阴阳结合的领导方式、生长收藏的领导周期、修己安人的领导特质与化否为泰的领导目标,从而为中国特色与原创的领导理论提供增量贡献。
    企业环境战略对竞争优势的动态影响研究
    钱晓燕, 许长新
    2022, 0(12):  89-98. 
    摘要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环境战略在提升合法性的同时是否有助于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和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9年的数据,构建动态面板自回归模型,通过企业环境投资变化对财务绩效增长的可持续性影响机制验证企业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财务绩效增长具有均值回归现象;当财务绩效正增长时,积极的环境战略有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而当财务绩效负增长时,积极的环境战略并不能加速财务困境企业的恢复;通过Koyck模型量化企业环境战略对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差异发现,当财务绩效正增长时,企业环境投资提高一个单位可将财务绩效增长的持续时间延长20%至50%;与没有实施环境战略的企业相比,进行环境投资的企业能将财务绩效增长的持续时间延长数月。
    产业与贸易
    外部需求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环境绩效
    王青峰, 谢娟娟
    2022, 0(12):  99-110. 
    摘要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中国实际,尝试从外部需求视角入手,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基于多产品企业理论框架,构建了包含外部需求与污染排放强度的理论模型,诠释了外部需求变动对多产品出口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基于2000—2013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检验了外部需求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部需求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多产品出口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外部需求提升能够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绿色技术进步来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在外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企业出口转内销也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研究结论为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证据。
    中国不同收入群体进口价格指数估算
    陶宏展, 宋涛
    2022, 0(12):  111-123. 
    摘要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不同收入群体进口价格指数对衡量各收入群体生活成本变动和揭示国际贸易价格效应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异质性视角下特定收入群体进口价格指数的结构性理论框架,并结合替代弹性混合估计方法,利用CEPII-BACI进口产品数据和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首次测算了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进口价格指数,分析了不同收入群体进口价格通胀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收入群体进口价格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经历了更高的进口价格通胀,工业制成品进口价格指数的快速增长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经历更高进口价格通胀的主要原因。在实施扩大进口战略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同时,需要防止进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成本造成较大负面冲击和加剧其脆弱性,实施相应的公共福利政策,增强其应对贸易冲击的能力。
    现代会计
    跨国公司高管攫取了更多的私有收益吗——基于高管超额职务消费的视角
    朱杰
    2022, 0(12):  124-136. 
    摘要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利用全球生产要素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方式。那么,相对于没有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中国跨国公司会加剧高管的超额职务消费吗?以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高管超额职务消费的视角探讨了跨国公司高管私有收益攫取行为。研究发现,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越高,高管超额职务消费也越高;经营风险高和财务风险低会强化企业国际化经营与高管超额职务消费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机制检验发现,企业国际化经营引发的企业产品市场风险、高管的超额现金持有行为与海外并购行为,分别是高管进行超额职务消费的压力、机会与借口。进一步检验发现,跨国公司高管超额职务消费会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异质性检验发现,信息披露质量高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会显著抑制跨国公司高管的超额职务消费行为。
    投资者有限关注与股票名称的“地名效应”——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的证据
    窦笑晨, 刘希鹏, 汪玉兰
    2022, 0(12):  137-148. 
    摘要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票名称作为上市公司公开的身份名片,其如何影响投资者行为和资产定价值得引起关注。基于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这一外生冲击事件,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股票名称的“地名效应”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反应的影响发现,在面对外部宏观地域性利好消息时,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选择性关注行为,具体表现为,股票名称中含有相关地域信息的股票市场反应更强,印证了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进一步考虑公司横截面差异的影响发现,公司成长性越高、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降低投资者有限关注行为。同时,相比异地投资者,本地投资者有限关注更弱,投资决策更理性。因此,投资者应该合理评估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理性投资,抑制因“地名效应”导致的非理性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