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
    韩桥生, 王贝贝
    2024, 0(3):  3-12. 
    摘要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叠加影响下,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更具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主要呈现外源性风险与内生性风险并存、突发性风险与长期性风险共生、隐匿性风险与显现性风险互动、系统性风险与局部性风险并行的基本特征。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敢于斗争、坚持开拓创新的基本原则。把握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实践要求,要从认知维度上深化对风险防范的战略性认识,从价值维度上培育正确的风险防范的价值理念,从制度维度上构建坚实的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从技术维度上推进风险防范的数字化治理,从而形成驾驭各类重大风险的系统合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向度
    李想
    2024, 0(3):  13-22. 
    摘要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当代中国的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向度,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伦理导向和道德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向度以逻辑生发为起点,体现在以消解文明悖论、振兴中华文明、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内不断深化发展,构建了以经济伦理任务、政治伦理职责、社会伦理模式、生态伦理理念、全球伦理观照为核心要素的伦理意蕴的有机整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实践进路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形成了达成伦理精神共识、汇聚伦理行动力量、确立伦理道路方向、应对伦理时代变局的多维实践体系。
    经济管理
    金融科技与银行脆弱性——基于外源性金融科技和内部数字化转型视角
    林曦, 王仁曾
    2024, 0(3):  23-36. 
    摘要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分析金融科技与银行脆弱性的关系,审视金融科技能否与商业银行有效融合,这对于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2012—2020年银行、城市层面数据,基于内外双重视角分析外源性金融科技和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源性金融科技和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改善银行存贷款结构和信贷质量显著降低银行脆弱性,其对农村商业银行脆弱性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商业银行,且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但边际作用逐渐减弱。在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初期,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无显著抑制作用,随着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并呈现边际作用增强态势。因此,银行要合理规划金融科技发展战略,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引导金融科技良性发展。
    社会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自我调节理论
    李雪灵, 刘京, 刘源
    2024, 0(3):  37-48. 
    摘要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运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兴创业形式,社会创业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门话题,但其研究主题依然呈现分散状态,众多理论现象仍待深入探索和阐释。鉴于此,迫切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模型,整合并扩展现有研究,促进社会创业领域的发展。在该背景下,基于对国内外社会创业文献的梳理,将相关研究按照自我调节理论中的A-CEM-A模型进行归纳、分析与述评。在评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创业者自我调节全过程模型,强调在社会创业动态过程中移情和同情诱发的社会创业者的动态变化与行为的迭代过程,进一步揭示自我调节过程的复杂性。
    保险与保障
    养老保险待遇对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定价的影响研究
    李全伦, 夏雪晴
    2024, 0(3):  49-63. 
    摘要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22年“安养帮”网络平台数据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每提高1%,民办机构养老服务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分别上升0.48%和0.36%。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增加了城镇老年人养老机构服务需求,进而提升了养老服务价格。此外,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对大型、市辖中心区内和开业时间较短的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价格的影响作用更大。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可通过制定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价格指引、整合养老保险待遇与养老服务政策以及优化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机制,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本质特征、实施效果与溢出效应——基于试点城市南通市Z区的考察
    苏会, 王琳, 刘华
    2024, 0(3):  64-77. 
    摘要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南通市Z区的调研访谈资料,考察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政策通过社会共济的方式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同时通过完善照护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失能老人的家庭能够将获得经济支持转化为照护服务,从而实现了其基本的政策目标。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利用率依然偏低,同时对家庭劳动力的释放程度有限,尤其是对农村地区更为明显。与此同时,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溢出效应。在未来的政策推行中,应当在居家服务内容上加强其丰富性和实用性,同时增加服务的时长和频次;要逐步减少政府对养老服务市场的干预,引入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农”研究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碳减排效应
    卢京宇, 郭俊华
    2024, 0(3):  78-90. 
    摘要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的碳减排作用主要来自产业数字化的影响,且该作用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激励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碳减排,但农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未能促进农业碳减排。空间效应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关系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非线性特征,且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过门槛值时,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呈现边际递减特征。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农业部门的“双碳”进程,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技术赋能作用,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数字协作联动与环境协同治理,从而持续释放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果。
    政策激励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来自黄河流域陕西省农户的实证分析
    毛慧, 陈绍俭, 付咏
    2024, 0(3):  91-101. 
    摘要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流失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采用水土保持技术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激励可能影响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根据对陕西省622户农户进行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政策激励显著促进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这一促进作用通过提高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认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政策激励(技术培训、技术补贴、技术示范)均能显著促进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且政策激励对农户采用不同属性的水土保持技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激励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促进作用在专业化程度高、受教育程度高、经营规模大、受灾程度高的农户中表现更为明显。政府应通过加大宣传、丰富技术推广形式、完善补贴制度、针对不同属性采取差异的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
    法与经济
    论数据持有权人信义义务
    辛苑
    2024, 0(3):  102-112. 
    摘要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主体之间差异性导致隐私侵害、数据垄断等数据权力异化问题,单边的数据赋权保护理论难以解决现实困境。在数据价值链中,数据持有权人凭借过度扩张的数据权力,与来源者、使用者长期处于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之中,数据双层信义关系应当被确认。数据的赋权主义保护模式应迈向信义义务的受托人行为规制模式,以义务制约数据权力的无限扩张。数据持有权是数据新型财产权制度的基础性权利,是随数据形态变化而不同的有限排他性权利,数据持有权的内涵在于强调与保护数据使用权。因此,对持有权人施加面向来源者的个人数据保护义务及面向使用者的数据竞争性义务,以赋权与限权的动态模式实现数据各方利益平衡,以开放式数据赋权模式及积极义务规制路径,实现数据保护与公平利用的双核目标。
    税收公平原则下央地税权配置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陈吉雨
    2024, 0(3):  113-124. 
    摘要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央地税权配置作为税制设计的核心环节在税收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税权分配本质上是财政资源的配置问题,旨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求集权与分权的合理边界。实践证明,央地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税收收益与支出责任并不匹配,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失序引发了税收征管不稳定。财政体制引发的分配不公会由税法规制传递至纳税人,以公平理念规范税收立法权、税收征管权、税收收益权的配置秩序应运而生。因此,优化央地税权配置在考虑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税权分配的合理性,贯彻落实税收公平原则。应对策略上,央地税权配置应公平授权构建法治原则下的规范性路径、公平执法构建数字监督下的技术性路径、公平受益构建因地制宜下的精准性路径。
    透明度与显名化:中国股权代持规制理念及制度革新研究
    艾茜
    2024, 0(3):  125-136. 
    摘要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权代持类型多样,有适法型代持,也有违法型代持。股权代持既能够活跃民间投融资,促进经济发展,也能成为洗钱和灰色利益交易的工具,给上市公司监管、股权纠纷司法审判工作带来很多的困扰。在股权代持规制方面,由于理念不清,引入大陆法系隐名合伙理念的同时,却没有完全采严格的商事外观主义理念。在上市公司股权代持规制方面,采全面禁止的规制理念,加之大陆法系的隐名合伙和严格的商事外观主义理念,本身在逻辑上就存在无法自洽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合伙企业法》也未引入隐名合伙概念,各种规制理念相互矛盾,造成规制手段失灵,股权代持现象过多。英美法系通过增加股权透明度和显名化方面的规制理念,有着很好的启示。参考英美法系改革成果,可以及时按照FATF的要求改革《公司法》《证券法》,更新规制理念,增加股权透明度,迫使股权代持向显名化方向发展。可以引入重大利益持有人概念,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引导股权代持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在不误伤有效需求的同时,遏制各种违法股权代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