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2] 廖清成,罗家为. 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制度创新与逻辑进路[J]. 江西社会科学,2021,(2):192-199. [3] 周梅燕. 公共预算启动中国乡镇人大的制度改革——以温岭新河人大预算民主恳谈为例[J]. 公共管理学报,2007,(3):96-101. [4] 何俊志. 民主工具的开发与执政能力的提升——解读温岭“民主恳谈会”的一种新视角[J]. 公共管理学报,2007,(3):102-109. [5] 卜万红. 论我国基层协商式治理探索的成就与经验——基于民主恳谈会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5-52. [6] 潘鸿雁. 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与制度建设思考——以上海市三会制度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0-27. [7] 李强彬. 协商民主的实践品质:审视维度与基层观察——以彭州市社会协商对话会议制度为例[J]. 国外理论动态,2015,(6):79-88. [8] 张敏,韩志明. 基层协商民主的扩散瓶颈分析——基于政策执行结构的视角[J]. 探索,2017,(3):47-59. [9] 林尚立. 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 学术月刊,2003,(4):19-25. [10] 陈剩勇.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J]. 浙江社会科学,2005,(1):28-32. [11] 张翔. 城市基层治理对行政协商机制的“排斥效应”[J]. 公共管理学报,2017,(1):49-60. [12] 马一德. 宪法框架下的协商民主及其法治化路径[J]. 中国社会科学,2016,(9):146-163. [13] 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07. [14] 郑师渠. 中共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与中国思想界的两场论争(1922—1924)[J]. 历史研究,2013,(4):99-116. [15] 黄正林. 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执政问题研究——以抗日民主政权和“三三制”为中心[J]. 中共党史研究,2017,(9):15-29. [16] 李金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A].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C].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7. [17] 马一德. 论协商民主在宪法体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2014,(11):104-122. [18] 王洪树. 社会协商:中国的内生缘起与理论探索[J]. 探索,2015,(1):45-51. [19]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1994,(2):47-62. [20]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9,(6):104-127. [21] 张卓明.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地位、概念与要素[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50-59. [22] 李林. 我国宪法视角下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J]. 人大研究,2015,(11):4-12. [23] 罗红杰,平章起.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诠释和价值意蕴[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3-12. [24] 陈家刚. 持续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N]. 人民政协报,2021-04-14(008). [25] 吕德文. 街头治理现代化:路径与挑战[J]. 政治学研究,2018,(5):10-13. [26] 付建军. 作为治理创新的基层协商民主:存量、调适与内核[J]. 社会主义研究,2020,(6):126-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