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
    罗红杰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3-13.  
    摘要40)      收藏
    斗争精神是斗争主体在斗争实践中,在把握斗争规律的基础上生成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既是应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需要,也内蕴于马克思主义斗争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斗争基因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实践之中,是党过去能够成功、未来继续成功的关键要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具有新的科学内涵: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斗争宗旨;善作善成、讲求实效的斗争策略;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斗争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姿态。理性审视斗争及斗争精神,要明确斗争不是感性冲动,而是理性实践;斗争不是谋私独斗,而是团结奋斗;斗争不是被动作为,而是担当有为。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赓续精神血脉、把握历史主动、强化实践锻炼来砥砺和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能力和本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国家权威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理路及经验启示
    陈毅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0 (1): 14-24.  
    摘要26)      收藏
    无论是后发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需要国家权威来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秩序困境。回到中国语境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挽救民族危亡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处在十字路口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曲折前行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追求发展与保护双重目标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准备和制度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追求治理现代化目标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人民至上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党建引领的共同体保障。从价值观念的共识达成看,国家权威积累从源头方面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国家发展目标,有助于优化国家行为。从行动动员的组织化程度看,国家权威积累为实现现代化有序参与和高效运转提供组织保障。从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安排看,国家权威积累为现代化道路的稳健前行提供规则遵从和法治意蕴,有助于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领导主体的能力养成看,国家权威的积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党主导相辅相成、相互增强,使主导性政治力量从弱小走向强大再到高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一核二元”:基层治理视域下苏区社会治理主体研究
    龚子方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6): 3-12.  
    摘要57)      收藏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工农民主政权,苏区社会治理突破了传统的权力框架,治理主体呈现“一核二元”的结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社会治理中起到了核心领导作用,担当了重要的历史使命。苏维埃政府主导苏区社会治理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作用,实现苏区社会治理效能最大化。苏区群团组织承担了对群众的组织与教育功能,将社会最基本单元与个体纳入苏维埃政权体系,嵌入苏区社会治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与苏维埃政府协同共进,保证了苏维埃政府的意志得以实施。民主制度的开启及持续机制使苏区社会治理呈现现代社会治理特征,开启了中国现代意义的基层民主与人民自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转向与传播实践
    张品良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5): 3-10.  
    摘要207)      收藏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迈出了新步伐。党和红军根据井冈山受众多数是农民这一实际情况,积极革新、创新和探索新闻宣传的途径和办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现了农民受众转向,开拓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本土化的新方向。这一传播实践使党和红军在传播理论、宣教方式、媒介手段、传播主体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井冈山红色新闻宣传的特色,取得了巨大的传播成效,使井冈山军民的思想观念得到升华,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红色井冈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农民转向的历史性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新闻宣传实际相结合新的出发地。实践证明:这具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为之后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
    李松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5): 13-22.  
    摘要91)      收藏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最新成果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上追求“人民本位”,在过程上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在结果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契合。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又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基础,二者之间形成有机互动。在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政治领导机制、制度供给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民性”“全方位性”和“高品质性”,并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宽民主的实践空间、提高民主体制的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创造何种新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开创性研究
    刘伟兵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4): 3-10.  
    摘要79)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对政党逻辑践行过程中,生成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和现代化逻辑,并在三者的统一中开辟了既具有现代化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政党—人民的文明结构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文明结构。中国式现代化还在个体与社会的交往中,切中了劳动的存在,在丰富自由时间的路径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通过驾驭资本逻辑的方式,超越了资本对人的遮蔽,明确了文明的主体是人民,并建构起现代的人民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了文明发展的理论自觉、方法自觉、道路自觉,建构了自觉的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大历史观视域下使命型政党的实践表达及理论诠释
    何锡辉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4): 13-22.  
    摘要35)      收藏
    大历史观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使命型政党的重要视域。以建党以来大历史观审视使命型政党的历史实践,经历了党建国家、巩固政权、伟大转折、民族复兴四个实践表达阶段,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变,并将担当使命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经过百年实践,使命型政党不仅作为一种实践样态存在,也作为一种理论样态而存在,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的意志、民主集中制的组织优势、守住人心的意义指向、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等理论组成要素。使命型政党的实践和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向,即有利于打破政党政治研究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脉联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新安全格局的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
    陈始发, 毕蕾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3): 3-13.  
    摘要214)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安全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新安全格局”重要论断。从学理层面阐释新安全格局的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夯实新安全格局的理论基石,可以为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新安全格局的指涉对象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风险社会,更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具备特殊意义的风险综合体。新安全格局由传统型安全格局发展而来,紧密贴合中国国情,形成了以“十六个方面”为基础,“五大核心”“五对关系”共同组合的要素体系。新安全格局的战略目标是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平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安全格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多元主体共建,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发挥“集体力”,有效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跨越—稳定—超越”的三维阐释
    付文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2): 3-12.  
    摘要82)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跨越—稳定—超越”的三维阐释框架可以科学地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承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时代使命中保证“跨越”之后社会状况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道路,也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中实现“双重超越”并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效对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是“跨越—稳定—再跨越”的否定之否定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共筑美好家园、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道路,也是引领中华民族稳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样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以提升党建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于党的二十大修改党章的视角
    林棵, 王建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2): 13-23.  
    摘要59)      收藏
    党章是全体党员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修改通过的党章,从党的精神力量、执政能力与组织制度体系三个层面,对每个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应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并转化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个体自觉;在不断学习创新理论中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实践工作,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在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中,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从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体系。可以看到,党章的修改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反映党的建设的新成果与新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所作出的贡献。其蕴含的方法论形成了提升党建质量的新思路,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演进与基本特征
    肖存良, 袁峰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1): 3-9.  
    摘要91)      收藏
    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出发,全过程人民民主经历了自身的理论演进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属于有限民主,代替这种民主的新型民主应该将民主贯穿全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创立了苏维埃民主,并把党的领导与苏维埃民主建设有机复合。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把民主贯穿政党、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创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复合民主,其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需要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有机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理路、理论特质和时代价值
    刘方舟, 刘澈元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0 (1): 12-12.  
    摘要69)      收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国家前途命运和全球治理难题的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经历了三次跃升,从中国梦到命运共同体,再到引发全球讨论,最终成为引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就其理论特质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科学继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科学运用,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应对全球治理问题的实践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实现强国复兴梦的重要实践,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处理外交问题提供新思路,更为全球治理提供超越资本逻辑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