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合作社理论发展历程、特点与启示
    王耀德, 马玲兵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6): 3-12.  
    摘要762)      收藏
    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重视对合作社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运用。中国共产党合作社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为基础,批判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并实现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华丽演变。中国共产党合作社理论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化、理论升华的百年发展历程,并呈现由注重理念到回归现实、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包容、由单一集中转向多元共存的理论特点和演进理路。新发展阶段科学把握并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合作社理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群众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实践方法,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市场导向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共产党文化反贫困的早期探索——以中央苏区工农通讯员运动为例
    林棵, 王建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5): 3-12.  
    摘要409)      收藏
    解放个体思想,反对阶级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既定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汲取苏俄的办报经验,动员群众为党报写稿,成立工农通讯员队伍。在根据地宣传部门的引导下,群众观察乡村社会改造的实际进展,在稿件中表达观点与提出建议,同时加深对革命的认识与理解。基于反“围剿”的复杂形势,工农通讯员运动虽没有能够全面展开,但使无产阶级参与根据地的各项建设,逐渐从“自在”走向“自为”,摆脱思想文化上的贫困。其蕴含的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反贫困主张的实现提供来自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对构建与巩固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乡村建设行动下农村基层党建的优化向度——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视角
    鲍旭源, 李红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5): 13-22.  
    摘要359)      收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部署中首次提出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既是对乡村振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又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了统筹规划。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利益配置中所承担的领导者角色发挥了维护农民利益、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来看,乡村建设行动与农村基层党建的耦合共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逻辑。但在乡村建设核心要义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具备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等能力仍然受到组织、物质、文化、社会等现实困境的制约,也使得探索契合乡村建设行动的农村基层党建优化策略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然向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之治”:理论范式与制度全景
    王小鹏, 刘先春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4): 3-13.  
    摘要543)      收藏
    我国国家发展与国家治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理论研究中政党却被遮蔽。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之治”的理论范式可以揭示“中国之治”的独特逻辑。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之治”是以制度为承载,体现在我国国家制度的结构构成及国家治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百年大党领导的制度全景和功能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是党的中央组织及其制度化运行对国家治理的整体性领导;二是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体制对重大工作的统筹领导;三是党组(党委)制度对非党组织的嵌入式领导;四是归口协调管理体制对具体治理事项的归类领导;五是纪检监察体制对监督体系的统一领导;六是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对军权的牢牢掌握;七是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对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百年大党自身的主体性塑造是决定国家治理效能的最大自变量和决定性因素,因此,要以治党带动治国、催生国家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从建立政权到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协商治理的百年历程与实践进路
    付建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0 (4): 14-24.  
    摘要495)      收藏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治理的运用实践经历了从建立政权到推进治国理政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治理方面形成了政党协商、政治协商、社会协商对话等模式,并最终成熟定型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商治理的发展定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治理中处在核心位置,进而也生发出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在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向基层协商赋权增能来推动协商治理的优势转化,信息技术与协商治理的深度融合也可能成为优势转化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