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晓东, 刘洋, 周柯. 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的路径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22, (1): 95-102. [2] 丁志帆. 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现代经济探讨, 2020, (1): 85-92. [3] 韩健, 李江宇. 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2, (7): 13-25. [4] 何地, 林木西. 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与产业结构升级[J]. 经济体制改革, 2021, (5): 99-105. [5] 姜松, 孙玉鑫. 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20, (5): 32-39. [6] 荆文君, 孙宝文.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经济学家, 2019, (2): 66-73. [7] 梁小甜, 文宗瑜.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22, (11): 109-113. [8] 林毅夫, 付才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 经济研究, 2022, (5): 23-33. [9] 刘瑞, 张伟静. 空间集聚能否提升中国制造业韧性——基于产业适应性结构调整的视角[J]. 当代财经, 2021, (11): 16-27. [10] 刘兰剑, 项丽琳, 夏青. 基于创新政策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评估研究[J]. 科研管理, 2020, (5): 1-9. [11] 刘姝璠, 张荣光, 邓江晟. 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J]. 统计与决策, 2021, (2): 145-149. [12] 师俊国.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差距的门限效应检验[J].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8): 105-123. [13] 孙黎, 许唯聪. 数字经济对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分析[J]. 经济管理, 2021, (11): 16-34. [14] 陶长琪, 丁煜. 数字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创新——基于适宜性供给的视角[J]. 当代财经, 2022, (3): 16-27. [15] 谭雅妃, 朱朝晖, 李敏鑫. 数字化转型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经济绩效与ESG绩效复合视角[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4): 45-58. [16] 唐晓华, 景文治. 结构驱动的政策倾向选择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政府行为内生化新结构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21, (11): 69-88. [17] 谢伟, 胡玮, 夏绍模.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3): 144-149. [18] 杨红丽, 刘志阔, 陈钊. 中国经济的减速与分化: 周期性波动还是结构性矛盾?[J]. 管理世界, 2020, (7): 29-41. [19] 袁瀚坤, 彭刚东, 韩民春. 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3): 22-34. [20] 张敬文, 童锦瑶.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质量[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3, (1): 125-136. [21] 张良成, 郭瑞硕, 舒长江. 数字经济赋能高新技术产业韧性: 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2): 53-66. [22] 张姝, 王雪标. 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 2023, (3): 15-20. [23] 赵宸宇, 王文春, 李雪松.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 财贸经济, 2021, (7):114-129. [24] 赵秋运, 刘堂森, 刘震海. 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 110-122. [25] 郑洁, 付才辉, 刘舫. 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基于动态视角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1): 67-73. [26] 郑涛, 杨如雪. 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产业韧性[J]. 技术经济, 2022, (2): 1-14. [27] 朱金鹤, 孙红雪. 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J]. 现代经济探讨, 2021, (10): 1-13. [28] Hayes A F, Rockwood N J.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Concepts, computation, and advances in the modeling of the contingencies of mechanisms[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19, 64(1): 1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