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成思,贾翔夫,唐火青. 金融化学说研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2020,(12):125-139. [2] 刘长喜. 金融化与“好的”金融社会建设[J]. 社会工作,2020,(2):39-44. [3] 桂燕,吕江林,汪洋. 金融错配与企业金融化[J]. 当代财经,2023,(2):68-80. [4] 韩珣,李建军. 金融错配、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经济“脱实向虚”[J]. 金融研究,2020,(8):93-111. [5] 李成,李亚鹏. 金融错配、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抑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12):62-76. [6] 陆岷峰,杨亮. 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形成逻辑、风险问题与治理路径[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59-67. [7] 周浥莽,李月旻. 理解金融化——定义、解释与研究议程[J]. 社会学评论,2023,(1):124-149. [8] 欧阳彬. 当代金融化的社会逻辑及其中国语境[J]. 理论月刊,2017,(3):130-134. [9] 杜朝运,孙帼斌. 地方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竞合关系思考——以福建A银行为例[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2):18-25. [10] 薛美琴,马超峰. 包容还是排斥:非营利组织中会员制的治理逻辑[J]. 兰州学刊,2019,(7):139-147. [11] 刘文纲,曹学义. 付费会员制能否成为国内零售企业的一种盈利模式——基于供应链控制力的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21,(7):84-86. [12] 苏盼. 共享经济预付押金模式的法律挑战与应对[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60-167. [13] 巴曙松,王凤岩. 长租公寓“租金贷”金融风险与监管建议[J]. 清华金融评论,2018,(11):37-41. [14] 张成思. 金融化的逻辑与反思[J]. 经济研究,2019,(11):4-20. [15] 刘晓欣,田恒. 中国经济从“脱实向虚”到“脱虚向实”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 社会科学战线,2020,(8):44-55+281. [16] 隋平. 审慎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N]. 光明日报,2013-6-11(006). [17] 刘振华,汪进元.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适用的合宪性调控——以P2P网贷案件切入[J]. 宁夏社会科学,2019,(5):63-72. [18] 赵芮,曹廷贵. 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风险:对冲效应抑或扩大效应[J]. 当代财经,2021,(6):64-77. [19] 齐昊,李钟瑾. 平台经济金融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经济学家,2021,(10):14-22.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21] 王新.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范适用[J]. 法学,2019,(5):103-118. [22] 刘家琛. 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3] 姜涛.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限缩适用新路径:以欺诈和高风险为标准[J]. 政治与法律,2013,(8):52-61. [24] 陈辉. 论功能主义法律解释论的构建[J]. 现代法学,2020,(6):48-61. [25] 邹玉祥.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行为类型研究——基于网贷背景下的教义学展开[J]. 政治与法律,2018,(6):55-62. [26] 江海洋. 金融脱实向虚背景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的重新定位[J]. 政治与法律,2019,(2):39-52. [27] 郝艳兵.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金融风险及其刑事规制——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分析重点[J]. 当代法学,2018,(3):40-47. [28] 胡宗金.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范目的与规制范围[J]. 法学家,2021,(6):161-173+196. [29] 刘熹微,邹克. 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经济与创新的协同[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81. [30] 史欣媛. 论比例原则在经济法中的适用[J]. 现代法学,2022,(2):36-51. [31] 焦海涛. 社会政策目标的反垄断法豁免标准[J]. 法学评论,2017,(4):124-138. [32] 曾国华. 公众参与、“双重”商业化与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的生成与转移——以短视频平台为例[J]. 南京社会科学,2022,(3):108-117+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