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魏,张应良, 李国珍. 工商资本下乡、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J]. 农业技术经济, 2018,(9): 4-19. [2] 梁江艳,马海霞. 资本下乡、要素置换与农业生产体系转型[J]. 西部论坛, 2018,(3):11-16. [3] 陈祖海,柳长毅. 扶贫资金投向比较及2020年后政策选择——来自7县的调查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49-155. [4] 倪冰莉. 乡村振兴进程中产业投资基金运行的经济效应及政策建议——以河南为案例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 2019,(10):57-63. [5] 吕雍琪,张宗毅,张萌. 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种植业贡献率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675-683. [6] 刘冬梅,赵成伟. 农业技术服务规模化的路径分析——基于山东丰信农业的案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21,(12):142-148. [7] 张怀英. 农村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机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2-98. [8] 常瑞,金开会,李勇. 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资本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基于凉山州脱贫乡村产业发展视角[J]. 西南金融, 2019,(1):44-54. [9] 许佳彬,王洋,李翠霞.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能力带动小农户发展吗——基于技术效率比较视角[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9): 200-214. [10] 姜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模式和对策[J]. 中州学刊, 2019,(10): 46-52. [11] 杨朔,李博,李世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作用研究——基于六盘山区7县耕地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 (2): 78-84. [12] 毛瑞男,许永继.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选择[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23): 124-127. [13] 李耀锋,张余慧. 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嵌入性理论的个案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37(1): 38-47. [14] 汤书昆,秦庆.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普服务的创新路径探究[J]. 学术界, 2021,(11): 145-152. [15] 陈璐,李玉琴,王颜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增收效应分析[J]. 学习与探索, 2019,(3): 116-123. [16] 张红宇. 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J]. 农村经济, 2012,(5): 3-6. [17] 李凡凡,孙洪武. 规模经营能否提高鲜食葡萄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基于江苏省葡萄生产基地34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5): 133-143. [18] 王舒娟,马俊凯,李宁. 农地经营规模如何影响农户的农业机械化选择?[J]. 农村经济, 2021,(4): 111-118. [19] 杨宗耀,纪月清. 地块规模经营对农户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基于决策自由度和规模经济视角[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11): 97-102. [20] 谢地,李梓旗.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协调性研究[J]. 经济学家, 2021,(6): 121-128. [21] 王敬尧,王承禹. 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4): 91-97. [22] 崔超.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2): 89-98. [23] 贺卫华.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部某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J]. 学习论坛, 2020,(6): 39-46. [24] 李武,钱贵霞.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1): 11-20. [25] 郭文力,张旭. 重振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J]. 农业经济, 2021,(8): 3-6. [26] 许汉泽,徐明强. 再造新集体经济: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路径探索——对H县“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的考察[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4): 78-90. [27] Jean C.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10-13. [28] [美]直默斯·约翰逊. 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M]. 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29] Kristen E.L. The Rural Developmental State: Modernization Campaigns and Peasant Politics in China, Taiwan and South Korea[M]. Bosl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30] 李华胤. 治理型中坚农民:乡村治理有效的内生性主体及作用机制——基于赣南F村的调查[J]. 理论与改革,2021,(4):116-128. [31] 李明,么加利,张健. 基于内源性机制的我国乡村发展新问题与新实践——以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6): 96-101. [32] 张云生,张喜红.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 新疆社会科学, 2021,(6): 161-168, 171. [33] 朱云. 乡贤治村:主体角色、制度契合与实践机制——基于赣南农村乡贤治村实践的考察[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9. [34] Selina S.Thirsty Cities: Social Contracts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China and Indi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35] 杨肠. 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J]. 人民论坛,2021,(16):72-74. [36] 郑瑞强,郭如良.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障碍因子与实现途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1):1-11. [37] 马雪松,冯修青.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 云南社会科学,2022,(1):1-10. [38] 彭建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N]. 河北日报,2021-09-03(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