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贝勒斯·M D. 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 张文显,等,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2] 曹也汝. 再审制度的关联性考察与理性重构[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3): 45-51.
 [3] 常怡. 民事诉讼法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4] 陈朝阳. 司法能动主义视野下的女同伴侣代孕生育子女抚养权纠纷裁判——基于国内首起案例[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6): 139-148.
 [5] 范怡倩. 论民事再审之案件运行态势及制度完善[J]. 法学论坛, 2023, (6): 63-73.
 [6] 郭小冬. 民事诉调结合新模式的探索——以整合现行调解路径为基础[J]. 清华法学, 2011, (3): 28-38.
 [7] 韩静茹. 错位与回归: 民事再审制度之反思——以民事程序体系的新发展为背景[J]. 现代法学, 2013, (2): 181-193.
 [8] 韩智伟. 我国民事再审案件受理费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 人民司法, 2023, (4): 106-111.
 [9]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检察工作中程序空转的减抑:“案-件比”的作用向度[J]. 中国检察官, 2020, (19):10-13.
 [10] 黄先雄. 行政诉讼“程序空转”现象的多维审视[J]. 法治研究, 2023, (1): 50-56.
 [11] 江必新. 论民事审判监督制度之完善[J]. 中国法学, 2011a, (5): 128-137.
 [12] 江必新.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宏观思考[J]. 清华法学, 2011b, (6): 79-93.
 [13] 江显和. 民事再审程序适用的疑难问题探究[J]. 中国应用法学, 2022, (6): 167-178.
 [14] 姜佩杉. 十年“接力”,公平正义不止步——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运行十周年成效回顾[N]. 人民法院报, 2025-02-20(002).
 [15] 景汉朝. 涉诉信访治理的演进与新时代现代化方向[J]. 清华法学, 2023, (6): 5-24.
 [16] 李光旭. 困局与破局: 诉内“衍生案件”治理之路径构建[J]. 法律适用, 2022, (9): 126-131.
 [17] 李浩. 构建再审之诉的三个程序设计[J]. 法商研究, 2006, (4): 36-39
 [18] 李潇潇. 民事再审发回重审的独立特质及双重限制模式构建[J]. 法学家, 2016, (3): 105-113+178-179.
 [19] 林少伟, 洪喜琪. 商事规避行为的法效果判定进路[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2): 105-118.
 [20] 刘敏. 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探讨[J].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1, (2): 143-148.
 [21] 刘峥, 何帆. 《关于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的实施办法》的理解与适用[J]. 人民司法, 2021, (31): 7-14.
 [22] 马家曦. 民事诉讼另案处理的标准澄清与程序完善[J]. 中外法学, 2021, (3): 703-722.
 [23] 潘剑锋. 论我国民事诉讼特殊救济程序的构建[J]. 当代法学, 2025, (1): 3-15.
 [24] 潘庆林. 民事再审审查程序运行情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对A省高级法院的调研[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3): 78-85.
 [25] 萨仁, 李金锁. 谈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重新定位[J]. 人民司法, 2002, (2): 71-72.
 [26] 盛焕炜. 重构我国审判监督体系的基本思路[J]. 人民司法, 2002, (7): 26-28.
 [27] 舒金曦. 对民事再审审查程序的反思与完善[J]. 法律适用, 2021, (3): 170-176.
 [28] 宋朝武. 关于改革民事再审程序的几点思考[J]. 法学评论, 2003, (2): 110.
 [29] 孙华璞.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缺陷与重塑[J]. 人民司法 (应用), 2018, (16): 20-29.
 [30] 万欣涛. “不予受理”引发“程序空转”的困境和出路[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 (7): 67-68.
 [31] 王宾. 工伤认定争议的程序空转及解决[J]. 交大法学, 2023, (4): 162-167.
 [32] 王聪. 负重前行:我国民事再审审查程序之再改革[J]. 法治论坛, 2023, (4): 224-241.
 [33] 王亚新.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民事审判的交织——以“涉法信访”的处理为中心[J]. 法律适用, 2005, (2): 9-11.
 [34] 王子杰, 禚昌正. 民事再审案件繁简分流制度构建探析[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2021, (1): 104-106.
 [35] 巫文勇, 杨雨淋. 法院强制批准企业破产重整的法经济逻辑与偿债规则重构[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3): 139-148.
 [36] 吴英姿. 司法的公共理性: 超越政治理性与技艺理性[J]. 中国法学, 2013, (3): 62-73.
 [37] 张卫平. 审判资源程序配置的综合判断——以民事诉讼程序为中心的分析[J]. 清华法学, 2022, (1): 195-208.
 [38] 张忠斌. 诉讼“程序空转”:对程序价值的一种误读[N]. 人民法院报, 2012-11-01(002).
 [39]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 关于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背景下民事审判监督机制创新问题的调研报告[N]. 人民法院报, 2023-08-21(004).
 [40] Engstrom F D, Gelbach J B.Legal tech, civil procedure, and the future of adversarialism[J].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2021, 169(4): 1001-1100.
 [41] Ezurmendia J.Finality, res judicata, and counter-epistemic values in civil proceedings[J]. Global Jurist, 2024, 24(1): 55-77.
 [42] Wang Y.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China’s civil litigation level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ird trial system as the main[J]. Science of Law Journal, 2022, 1(1): 6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