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肖爱. 行政边界区域环境法治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2] 胡中华. 关于完善环境区域协同治理制度的思考[J]. 法学论坛,2020,(5):29-37. [3] 叶必丰. 论地方人大的共同立法[J]. 政治与法律,2021,(3):16-26. [4] 公丕祥. 空间关系:区域法治发展的方式变项[J]. 法律科学,2019,(2):3-13. [5] 王树义,蔡文灿. 论我国环境治理的权力结构[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3):155-166. [6] 陈瑞莲. 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 政治学研究,2003,(4):75-84. [7] 锁利铭. 数据何以跨越治理边界:城市数字化下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J]. 人民论坛,2021,(1):45-48. [8] 张树剑,黄卫平. 新区域主义理论下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品供给的协同治理路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42-49. [9] 殷为华. 新区域主义理论——中国区域规划新视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10] 刘乃梁. 公共危机的社会共治:制度逻辑与法治进路[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6):114-124. [11] 贺海仁. 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践样态及其法理思考[J]. 法律适用,2020,(21):69-78. [12] 刘松山. 区域协同立法的宪法法律问题[J]. 中国法律评论,2019,(4):62-75. [13] 叶必丰. 区域协同的行政行为理论资源及其挑战[J]. 法学杂志,2017,(3):79-89. [14] 唐学军,陈晓霞. 从协调到协同: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监管体制改革与路径——基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视角[J]. 中国环境管理,2021,(2):72-79. [15] 吕忠梅.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J]. 中国法学,2021,(1):48-64. [16] 周晓博,马天明. 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中央环保督察有效性研究[J]. 当代财经,2020,(2):27-39. [17] 朱军,杜群.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环境法律责任与政治责任的耦合[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27-133. [18] 张小波,肖明明. 由竞争走向合作:中国地方法院区域协作的实践与改革[J]. 法律适用,2021,(2):148-154. [19] 张丽艳. 区域司法协同机理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0] 陈锦波. 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思维方式演进——一个社会系统论的视角[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6):93-99. [21] 郭武. 论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趋势[J]. 法商研究,2017,(1):85-95. [22] 陈进华. 中国城市风险化:空间与治理[J]. 中国社会科学,2017,(8):43-60+204-205. [23] 张佳. 论空间正义的生态之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40-47. [24] 王春业. 论我国“特定区域”法治先行[J]. 中国法学,2020,(3):110-128. [25] 陈婉玲. 区际利益补偿权利生成与基本构造[J]. 中国法学,2020,(6):142-159. [26] 汪习根,王康敏. 论区域发展权与法理念的更新[J]. 政治与法律,2009,(11):2-9. [27] 肖爱,李峻. 协同法治:区域环境治理的法理依归[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6. [28] 卓泽渊.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解读[J]. 现代法学,2020,(1):3-14. [29] 谭冰霖. 论第三代环境规制[J]. 现代法学,2018,(1):118-131. [30] 公丕祥. 区域法治发展的概念意义——一种法哲学方法论上的初步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7-72. [31] 戴小明. 区域法治研究:价值、历史与现实[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1):8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