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世锦. 关于我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J]. 管理世界,2006,(2):1-9. [2] 席涛,徐光东. 理解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风险与经济稳定[J]. 国际经济评论,2009,(4):46-50.
 [3] 张斌,何晓贝,邓欢. 不一样的杠杆——从国际比较看杠杆上升的现象、原因与影响[J]. 金融研究,2018,(2):15-29.
 [4] 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2007,(7):36-50.
 [5] 洪正,肖锐,张琳. 金融分权、国有企业与产业升级——金融分权地区差异的一个经验解释[J]. 当代财经,2020,(7):50-62.
 [6] Xu C., Qian Y.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 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993, 1(2): 135-170.
 [7] 周其仁. 公有制企业的性质[J]. 经济研究,2000,(11):3-12.
 [8] 张绍岩,薛波.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构中的隐性契约[J]. 南开经济研究,2005,(2):79-83.
 [9] Berger P., Ofek E., Yermack D.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4): 1411-1438.
 [10] 李永友. 财政激励、政府主导与经济风险[J]. 经济学家,2014,(6):14-24.
 [11] 胡海峰,郎朗.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影响[J]. 人文杂志,2015,(2):39-48.
 [12] 张军. 3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增长模式[J]. 社会科学战线,2008,(1):4-16.
 [13] 张勇,李政军,龚六堂. 利率双轨制、金融改革与最优货币政策[J]. 经济研究,2014,(10):19-32.
 [14] Shleifer A., Vishny R.Politicians and Firm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4): 995-1025.
 [15] 林毅夫,刘明兴,章奇.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4,(8):81-89.
 [16] Bernanke B., Gertler M. Agency Costs, Net Worth,Business Fluctu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1): 14-31.
 [17] Fostel A., Geanakoplos J.Leverage Cycles and the Anxious Econom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8, 98(4): 1211-1244.
 [18] Dewatripont M., Maskin E.Credit Efficiency in Centralised and Decentralised Economi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5, 62(4): 541-555.
 [19] Qian Y., Roland G.Federalism and Soft Budget Constrai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5): 1143-1162.
 [20] 龚强,徐朝阳. 政策性负担与长期预算软约束[J]. 经济研究,2008,(2):44-55.
 [21] 王擎,孟世超. 中国企业杠杆率周期演变机制探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20,(1):62-80.
 [22] 饶品贵,姜国华. 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互动关系影响研究[J]. 经济研究,2013,(1):68-82.
 [23]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J]. 经济研究,2014,(12):4-17.
 [24] 廖涵,谢靖. “性价比”与出口增长:中国出口奇迹的新解读[J]. 世界经济,2018,(2):95-120.
 [25] 倪国华,徐丹丹,谢志华. 国有企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效率图谱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7):96-111.
 [26] 金碚. 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J]. 中国工业经济,2010,(4):5-13.
 [27] 程名望,贾晓佳,仇焕广. 中国经济增长(1978—2015):灵感还是汗水[J]. 经济研究,2019,(7):30-46.
 [28] Krugman P.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J]. Foreign Affairs, 1994, 73(6): 62-78.
 [29] 江小娟. 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J]. 管理世界,2010,(6):1-7.
 [30] 张平,赵志君. 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大国效应与模式转变[J]. 财贸经济,2007,(1):16-21.
 [31] 李子联,朱江丽.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再解读[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4):42-53.
 [32] 郑曼妮,黎文靖,柳建华. 利率市场化与过度负债企业降杠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视角[J]. 世界经济,2018,(8):149-170.
 [33] 李宏瑾.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 国际金融研究,2015,(2):65-76.
 [34] 陈志武. 中国经济学[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35] 杨小凯,张定胜,张永生.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