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海龙, 左双双.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释放进路[J]. 东岳论丛, 2025, (5): 165-172. [2] 蔡湘杰, 贺正楚. 新质生产力何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效应的机理与检验[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10): 1-14. [3] 陈思思, 许鸿儒.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农村产业现代化[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9): 37-42. [4] 陈卫强. 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逻辑框架、现实挑战及推进路径[J]. 经济学家, 2024, (8): 109-118. [5] 付伟, 易昌民, 李梦柯. 基于EBM-GML模型的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24, (18): 136-144. [6] 龚勤林, 乔涛, 冷玉婷. 数字经济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的视角[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5, (2): 15-27. [7] 宫思羽, 王博, 余志刚. 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 统计与决策, 2023, (8): 147-152. [8] 贺娜, 陈建兵, 阴鑫星.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J/OL].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5-14]. https://link.cnki.net/urlid/61.1376.c.20250513.1129.002. [9] 黄正松, 单凌涛, 徐政.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效应研究——来自上市公司异地子公司的经验证据[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 81-98. [10] 贾晋, 吕进鹏. 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意涵、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向[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5, (2): 26-34. [11] 江艇. 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 (5): 100-120. [12] 李欠男, 李谷成. 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4): 71-78. [13] 李玉超, 张立杰.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分化的视角[J]. 农村经济, 2024, (3): 101-111. [14] 廉晓梅, 王希.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理论探讨, 2025, (3): 162-168. [15] 罗必良. 论农业新质生产力[J]. 改革, 2024, (4): 19-30. [16] 罗必良, 耿鹏鹏. 农业新质生产力: 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 (4): 13-26. [17] 马国群, 谭砚文. 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 (5): 77-92. [18] 马贤磊, 车序超, 李娜, 等. 耕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改善了农业环境吗?——基于耕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检验[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6): 62-70. [19] 唐建军, 龚教伟, 宋清华.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要素流动与技术扩散的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 (7): 81-102. [20] 王慧博.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制约样态与因应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 2025, (4): 43-54. [21] 王琴梅, 杨军鸽.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6): 61-72. [22] 杨用才.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 驱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5, (3): 73-82. [23] 张凤兵, 王会宗.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时空分异与收敛性[J]. 经济论坛, 2024, (7): 80-97. [24] 朱迪, 叶林祥.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J]. 统计与决策, 2024, (9): 24-30. [25] 祝宏辉, 宋梦飞, 吴秋屹.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发展思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5): 9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