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乾,付俊. 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2010,(2):329-333. [2] 李东和,孟影. 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研究——以黄山市徽州古民居为例[J]. 人文地理,2012,(2):151-155. [3] 周立军,苏瑞琪,马维一. 基于体验经济的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模式探索[J]. 中国名城,2016,(7):88-91. [4] 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张楠.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2014,(4):531-540. [5] 陈振华,闫琳. 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 中国名城,2014,(3):17-23. [6] 王克军. 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博弈下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四川甲居藏寨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197-202. [7] 魏成,苗凯,肖大威,王璐. 中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区划及其保护思考[J]. 现代城市研究,2017,(11):2-9. [8] 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窦银娣.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2015,(2):189-194. [9] 佟玉权,龙花楼. 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J]. 经济地理,2015,(3):133-137+93. [10] 王东,刘恒. 贵州安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 中国名城,2020,(3):86-91. [11] 陶伟,陈红叶,林杰勇.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 地理学报,2013,(2):209-218. [12] 杨丽婷,曾祯.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4):112-116+122. [13] 马勇,黄智洵. 基于GWR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可达性探究[J]. 人文地理,2017,(4):78-85. [14] 蒋海兵,刘建国,蒋金亮. 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J]. 旅游学刊,2014,(7):58-67. [15] 潘竟虎,李俊峰.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J]. 经济地理,2013,(9):154-160. [16] Hillier B.,Hanson J.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281-285. [17] 潘竟虎,从忆波. 基于景点空间可达性的中国旅游区划[J]. 地理科学,2014,(10):1161-1168.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2,(6):156-161. [19] 张忠训,杨庆媛,王立,苏康传,匡成铭.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交通可达性分析——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8,(11):2296-2306. [20] 张琪,谢双玉,王晓芳,姜莉莉,古恒宇,刘大均.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市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J]. 经济地理,2015,(8):200-208. [21] 祁剑青,邓运员,贺建丹. 苗族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6):13-17. [22] 张孟楠. 区域合作视角下秦巴山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3] 刘红梅,杨素丹,夏凯生,杨素婷. 民族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以渝东南地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12):276-283. [24]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200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