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彦晶. 商事习惯之司法功能[J]. 清华法学,2018,(1):169-187. [2] 党印,苗子清,孙晨童.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区域传染效应[J]. 当代财经,2022,(8):51-63.
 [3] 汉斯-彼得·哈佛坎普,纪海龙. 概念法学[J]. 比较法研究,2012,(5):155-160.
 [4] 何然. 司法判例制度论要[J]. 中外法学,2014,(1):234-258.
 [5] 侯国跃,何鞠师. 我国《民法典》第10条中的“习惯”之识别[J].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2):46-56.
 [6] 江必新. 商事审判与非商事民事审判之比较研究[J]. 法律适用,2019,(15):3-12.
 [7] 卡尔·拉伦茨. 法学方法论[M]. 陈爱娥,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 理查德·A·波斯纳. 法理学问题[M]. 苏力,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 李建伟. 论商事习惯的法源位阶[J]. 中国法学,2022,(5):243-262.
 [10] 刘贵祥. 关于金融民商事审判工作中的理念、机制和法律适用问题[J]. 法律适用,2023,(1):10-22.
 [11] 刘盛. 现代金融体系视野下的金融法:理念信守与制度表达[J]. 政治与法律,2022,(11):80-95.
 [12] 鲁篱. 论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协同治理机制[J]. 中国法学,2021,(2):189-206.
 [13] 骆电. 民商事审判笔记(上册)[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23.
 [14] 彭诚信. 论《民法总则》中习惯的司法适用[J]. 法学论坛,2017,(4):24-34.
 [15] 苏力. 中国当代法律中的习惯——从司法个案透视[J]. 中国社会科学,2000,(3):124-135+206.
 [16] 苏力. 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一个制定法的透视[J]. 法学评论,2001,(3):19-33.
 [17] 孙鹏. 论违反强制性规定行为之效力——兼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理解与适用[J]. 法商研究,2006,(5):122-129.
 [18] 王利明. 论习惯作为民法渊源[J]. 法学杂志,2016,(11):1-12.
 [19] 王卫国. 论合同无效制度[J]. 法学研究,1995,(3):11-24.
 [20] 魏振瀛,徐学鹿.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法学、商法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 吴宗伟.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经济风险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3-12.
 [22] 徐学鹿. 商法的轨迹:从传统到现代[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3] 徐英军. 金融风险生成的契约群逻辑及其法律规制[J]. 法学评论,2020,(6):64-74.
 [24] 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 法国民法总论[M]. 陈鹏,张丽娟,谢汉琪,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5] 杨代雄. 袖珍民法典评注[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
 [26] 约翰·洛克. 政府论(下篇)[M]. 叶启芳,瞿菊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7] 张阳. 金融司法监管化的边界约束[J]. 清华法学,2023,(2):125-144.
 [28] 赵霞. 金融司法监管化:动因、困境与调适[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22,(5):69-78.
 [29] 赵尧. 金融司法监管化的逻辑审视[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2-82.
 [30] 郑彧. 民法逻辑、商法思维与法律适用[J]. 法学评论,2018,(4):82-93.
 [31] 周林彬,官欣荣. 我国商法总则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法律适用的视角[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2] 朱大旗. 金融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3] 朱庆育.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J]. 法学家,2016a,(3):153-174+180.
 [34] 朱庆育. 民法总论(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