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景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J].北京人大,2019,(9):29-33. [2]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概念架构[J].法律科学,1998,(4):2-11. [3] 方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相关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10,(7):5-9. [4] (美)弗兰克·B·克罗斯,罗伯特·A·普伦蒂斯.法律与公司金融[M].伍巧芳,高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3. [5] 武翠丹.究本溯源:公司章程另有规定之司法裁判进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85. [6] 蒋大兴,谢飘.公司法规则的回应力:一个政策性的边缘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3):3-16. [7] 李安安.资本市场中金融创新的法律困局及其突围[J].金融法学家,2015,(7):74-92. [8] Felicia H.Kung.The Regulation of Corporate Bond Offerings:A Comparative Analysis[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05,26(3):409-454. [9] Mark J.Roe.Chaos and Evolution in Law and Economics[J].Harvard Law Review,1996,109(3):641-668. [10] Scott Fitz Gibbon,What Is a Security:A Redefinition Based on Eligi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J].Minnesota Law Review 1980,64(5):893-948. [11] 谢杰,张建.“去中心化”数字支付时代经济刑法的选择——基于比特币的法律与经济分析[J].法学,2014,(8):87-97. [12] 叶林.金融消费者的独特内涵——法律和政策的多重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2-90. [13] 白钦先,常海中.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瓶颈及化解之道[J].西南金融,2006,(2):11-14. [14] 王国刚.论“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的分立[J].中国工业经济,2007,(2):5-11. [15] 蒋大兴.被忽略的债券制度史——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法律瓶颈[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4):16-44. [16] 洪艳蓉.《证券法》债券规则的批判与重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a,(3):60-74+158 [17] 宋亮.我国公司债券违约的法治化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8,(1):162-166. [18] 冯果,刘秀芬.优化债券市场监管体系的法律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5):120-127. [19] 洪艳蓉.证券法债券规则的反思与重塑[J].证券法苑,2016,(1):15-49. [20] 薄澜,王轶英,王书林.银行贷款、公司债与盈余管理[J].当代财经,2014,(4):119-129. [21] The 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Developing Government Bond Markets,an Handbook[M].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1:366. [22] [美]小约翰·科菲,徐菁,焦津洪.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2-22. [23] [日]青木昌彦,张春霖.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J].改革,1994,(6):11-24. [24] 唐清泉,罗党论,王莉.大股东的隧道挖掘与制衡力量——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5,(1):63-86. [25] 冯果,等.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法治逻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237. [26] 周沅帆.公司债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58. [27] 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5-58. [28] [美]格兰特·吉尔莫.契约的死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30. [29] 李宜琛.民法总则[M].胡骏,勘校,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50. [30] 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1. [31] 楼建波.金融商法的逻辑——现代金融交易对商法的冲击与改造[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103. [32] 李安安,冯果.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释——以金融法和金融学的科际整合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4):162-172. [33] 周友苏.新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20. [34] 杨东.论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J].法学家,2014,(5):64-76. [35] [英]保罗·戴维斯,莎拉·沃辛顿.现代公司法原理(第九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844-845. [36] 李安安.股债融合论:公司法贯通式改革的一个解释框架[J].环球法律评论,2019,(4):37-52. [37] Steven L.Schwarcz,Gregory M.Sergi.Bond Defaults and the Dilemma of the Indenture Trustee[J].Alabama Law Review,2008,(4):1037-1073. [38] 南玉梅.契合债券属性的信息披露规则研究[J].证券法苑,2016,(1):148-162. [39] 熊进光,曾群.论我国金融服务的统合立法——台湾地区金融服务立法的经验及启示[J].西部法学评论,2013,(5):92-97. [40] 彭冰.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J].证券法苑,2014,(3):270-273. [41] 杨东.论金融法制的横向规制趋势]J].法学家,2009,(2):124-134+159-160. [42] 洪艳蓉.公司的信用与评价以公司债券发行限额的存废为例[J].中外法学,2015b,(1):11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