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斯纳·R. A. 法理学问题[M]. 苏力,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2] 付玉明.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之“批量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认定规则——《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第3款评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17,(10): 24-30+155. [3] 高通. 涉众型信息网络犯罪案件中犯罪数额推定规则之检讨[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3,(1): 56-58. [4] 何家弘. 司法证明方法与推定规则[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8. [5] 姜瀛. 网络假冒注册商标犯罪中被告人“刷单”辩解的证明模式和证明标准——以第87号指导案例及相关案例为分析对象[J]. 政治与法律, 2017,(9): 34-44. [6] 亢晶晶. 网络犯罪中犯罪数额证明机制的反思及其优化[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3,(1): 72-85. [7] 栗峥. 司法证明模糊论[J]. 法学研究, 2007,(5): 49-65. [8] 李怀胜. 犯罪认定中时空标准的法治逻辑及其控制——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新型入罪标准为视角[J]. 法学, 2024,(7): 78-93. [9] 李学军, 贺娇. 推定在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案件证明中的适用与规制完善[J]. 法学论坛, 2024,(2): 119-130. [10] 刘静坤. 网络非法集资犯罪的司法证明规则——以证据端口理论为基础的分析[J]. 环球法律评论, 2023,(5): 160-174. [11] 刘品新. 网络犯罪证明简化论[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7,(6): 24-37. [12] 龙宗智. 推定的界限及适用[J]. 法学研究, 2008,(1): 106-125. [13] 罗维鹏. 信息网络犯罪案件海量证据的类比分析——从涉众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额认定展开[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23,(2): 90-106. [14] 皮勇. 论新型网络犯罪立法及其适用[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0): 126-150+207. [15] 阮堂辉. 论推定的概念及其规则运用——从对一起借贷案的审判谈起[J]. 证据科学, 2017,(4): 408-419. [16] 谭世贵. 诉讼效率视角下《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进一步完善[J]. 浙江社会科学, 2012,(11): 43-52+156. [17] 涂舜, 赖家梁. 论新型网络犯罪案件中的综合认定[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3,(5): 47-58. [18] 王星译. 最佳解释推论的误读与澄清[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22,(5): 98-116. [19] 王燃. 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多元化证明机制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22,(3): 87-105. [20] 奚玮. 论法庭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实质审理——基于226份再审改判案例的分析[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3,(5): 86-99. [21] 谢澍. 迈向“整体主义”——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转型逻辑[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8,(3): 180-197. [22] 谢小剑.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的法教义学分析[J]. 比较法研究, 2024,(4): 36-50. [23] 杨军. 从“法治国家”到“法治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的主体性创新[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5): 3-12. [24] 殷学强.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洗钱风险[J]. 中国金融, 2024,(10): 101. [25] 张迪. 网络犯罪数额证明难题及其应对[J]. 现代法学, 2024,(5): 162-176. [26] 张勇玲. 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怀疑的借鉴与运用——以江西“精彩生活”非法传销特大经济犯罪案件为例[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7,(2): 124-131. [27] 周加海, 喻海松, 李振华. 《关于办理信息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J]. 中国应用法学, 2022,(5): 49-59. [28] 左卫民. 拼图抑或印证: 中国刑事法官事实认定的实践检视[J]. 法学研究, 2023,(3): 188-204. [29] Sethia A.Rethinking admissibility of electronic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6, 24(3): 229-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