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新生, 王向前. 技术并购与再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4): 156-173. [2] 冯永琦, 曹月. 银行金融科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行为[J]. 当代财经, 2024, (5): 58-72. [3] 郭娜, 胡丽宁. 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J]. 经济管理, 2024, (10): 147-166. [4] 郭晔, 未钟琴, 方颖. 金融科技布局、银行信贷风险与经营绩效——来自商业银行与科技企业战略合作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22, (10): 20-38. [5] 黄庆成, 闻岳春, 陈秋昊.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J]. 证券市场导报, 2022, (5): 69-79. [6] 鞠晓生, 卢荻, 虞义华. 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 经济研究, 2013, (1): 4-16. [7] 李春涛, 闫续文, 宋敏, 等. 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 (1): 81-98. [8] 李茂林, 王子路, 何光辉, 等. 银行业金融科技创新、结构性普惠效应与创业活力[J]. 管理世界, 2024, (6): 195-224. [9] 李逸飞, 李茂林, 李静. 银行金融科技、信贷配置与企业短债长用[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 (10): 137-154. [10] 李逸飞, 王子路, 李茂林. 金融技术进步的稳就业效应:基于异质性信贷扩张视角[J]. 世界经济, 2024, (11): 92-115. [11] 林曦, 王仁曾. 金融科技与银行脆弱性——基于外源性金融科技和内部数字化转型视角[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 23-36. [12] 刘思明, 侯鹏, 赵彦云. 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工业创新能力——来自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3): 40-57. [13] 彭玉镏, 罗紫璇, 洪攀, 等. 银行金融科技的就业创造效应——基于企业劳动雇佣的视角[J]. 当代财经, 2025, (9): 57-69. [14] 盛斌, 王浩. 银行分支机构扩张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基于金融供给地理结构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 (2): 99-117. [15] 宋华, 韩思齐, 刘文诣. 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J]. 管理世界, 2022, (3): 182-200. [16] 唐松, 伍旭川, 祝佳. 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 管理世界, 2020, (5): 52-66+9. [17] 王红建, 张科, 李青原. 金融科技的经济稳定器作用:金融加速器理论的视角[J]. 经济研究, 2023, (12): 4-21. [18] 巫岑, 饶品贵, 岳衡. 注册制的溢出效应:基于股价同步性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22, (12): 177-202. [19] 吴非, 胡慧芷, 林慧妍, 等.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21, (7): 130-144+10. [20] 吴淑娥, 仲伟周, 卫剑波, 等. 融资来源、现金持有与研发平滑——来自我国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 (季刊), 2016, (2): 745-766. [21] 熊凌云, 黄林菲, 杨李娟. 高新技术企业再认定失败对创新的影响:激励还是压力?[J/OL]. 南开管理评论, 2025-02-20 [2025-09-29]. https://link.cnki.net/urlid/12.1288.F.20250219.1822.002. [22] 许庆瑞, 吴志岩, 陈力田. 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3, (4): 121-134+188. [23] 姚加权, 张锟澎, 郭李鹏, 等. 人工智能如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基于劳动力技能结构调整的视角[J]. 管理世界, 2024, (2): 101-116+133+117-122. [24] 叶永卫, 李增福. 国企“混改”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J]. 金融研究, 2021, (3): 114-131. [25] Anderson M C, Banker R D, Janakiraman S N.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41(1): 47-63. [26] Brown J R, Petersen B C.Cash holdings and R&D smoothing[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1, 17(3): 694-709. [27] Buchak G, Matvos G, Piskorski T, et al.Fintech, regulatory arbitrage, and the rise of shadow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8, 130(3): 453-483. [28] Cheng M Y, Qu Y.Does bank FinTech reduce credit risk? Evidence from China[J/OL].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20, 63: 101398. [29] Demertzis M, Merler S, Wolff G B.Capital markets union and the FinTech opportunity[J/OL]. 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2018, 4(1): 157-165. [30] Fuster A, Plosser M, Schnabl P, et al.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mortgage lending[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9, 32(5): 1854-1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