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明生. 碳税征收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7, (5): 112-122+160. [2] 韩永辉, 黄亮雄, 王贤彬.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生态效率了吗?[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 (4): 40-59. [3] 刘西明. 中国绿色财政: 框架与实践浅述[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 (1): 124-125. [4] 刘杨, 王海芸. 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耦合协调度——以北京市为例[J]. 技术经济, 2016, (10): 66-71. [5] 鲁贺玉, 吴宗法. 用能权政策与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的关系[J]. 资源科学, 2023, (6): 1181-1195. [6] 孟祥兰, 雷茜. 我国各省份能源利用的效率评价——基于DEA数据包络方法[J]. 宏观经济研究, 2011, (10): 40-46. [7] 南锐, 王竞杰, 朱文俊.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市场参与: 生成逻辑、风险溢出与逆风险选择[J]. 当代财经, 2022, (2): 28-40. [8] 齐绍洲, 张振源.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J]. 世界经济研究, 2019, (9): 119-133+136. [9] 田淑英, 孙磊, 许文立. 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财政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的证据[J]. 财政研究, 2022, (8): 79-96. [10] 王慧敏, 薛启航, 魏建. 数字化是否缓解了家庭风险资产的有限配置?——基于风险认知的传导机制[J]. 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2, (12): 44-62. [11] 王俊, 郝思敏. 智慧城市建设的碳泄漏效应分析[J/OL]. 当代财经, 2024-07-15[2024-10-09]. https://doi.org/10.13676/j.cnki.cn36-1030/f.20240710.002. [12] 王俊豪, 霍雨佳, 金暄暄. 激励性管制对高耗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证据[J]. 财经论丛, 2023, (11): 103-112. [13] 魏楚, 郑新业. 能源效率提升的新视角——基于市场分割的检验[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10): 90-111+206. [14] 吴健生, 牛妍, 彭建, 等.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1995—2009年中国地级市能源消费动态[J]. 地理研究, 2014, (4): 625-634. [15] 吴文值, 王帅, 陈能军. 财政激励能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基于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城市的证据[J]. 江苏社会科学, 2022, (1): 159-169. [16] 薛飞, 陈煦. 绿色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证据[J]. 财经研究, 2022, (7): 79-93. [17] 于斌斌. 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提高地区能源效率?——基于幅度与质量双维度的实证考察[J]. 财经研究, 2017, (1): 86-97. [18] 张丹, 毕慧敏, 张喜艳. 环境规制是否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J]. 管理评论, 2023, (12): 63-72. [19] 张跃. 绿色财政政策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 当代财经, 2023, (9): 28-41. [20] 郑兰祥, 郭娟, 郑飞鸿.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吗?[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3, (5): 3-19. [21] 郑展鹏, 刘笑言, 王雅柔. 环境规制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了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 110-119. [22] Azriel D, Brown L D, Sklar M, et al.Semi-supervised linear regress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2022, 117(540): 2238-2251. [23] Vedula S, Doblinger C, Pacheco D, et al.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public good: A review, critique, and path forward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22, 16(1): 391-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