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共. 财政学对象的重新思考[J]. 财政研究, 2015, (4): 2-5.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 方敏, 杨虎涛.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形成发展[J]. 经济研究, 2024, (3): 20-28. [4] 高培勇. 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J]. 经济研究, 2018, (3): 4-20. [5] 高培勇. 将分税制进行到底——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格局的现状与走向分析[J]. 财贸经济, 2023, (1): 5-17. [6] 胡莹, 刘颖育. 财政政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J]. 地方财政研究, 2024, (5): 13-20+95. [7] 匡小平, 熊高鹏. 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对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财税改革的思考[J]. 当代财经, 2023, (1): 29-42. [8] 刘伟. 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 经济研究, 2024, (3): 4-11. [9] 刘伟杰, 周绍东.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人与技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J]. 经济纵横, 2020, (9): 27-35. [10] 楼继伟. 1993年拉开序幕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J]. 财政研究, 2022, (2): 3-17. [11] 陆铭, 向宽虎, 李鹏飞, 等. 分工与协调: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新理论与新路径[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8): 5-22. [12] 吕冰洋. 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一个公共秩序的分析框架[J]. 管理世界, 2021, (10): 100-111. [13] 吕炜, 张妍彦, 周佳音. 财政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贡献——探寻中国财政改革的实践逻辑[J]. 经济研究, 2019, (9): 25-40. [14] 马珺. 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J]. 财贸经济,2015, (7): 15-28. [15] 马斯格雷夫 R A,皮考特 A T. 财政理论史上的经典文献[M]. 刘守刚, 王晓丹, 译.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 [16] 任保平. 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J]. 经济研究, 2024, (3): 12-19. [17] 汪德华, 李琼. “项目治国”与“突击花钱”[J]. 经济学 (季刊), 2018, (4): 1427-1452. [18] 王树斌, 侯博文, 李彦昭. 新质生产力要素机制、创新逻辑与路径突破——基于系统论视角[J]. 当代经济科学, 2025, (1): 120-133. [19] 王一. 社会保护动力机制的再研究: 双向运动理论与积累的社会结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6): 71-77. [20] 王雍君, 刘幸幸. 公共项目支出比率标准建构与应用:关键命题、实践路径与优先事项[J]. 财政研究, 2023, (11): 15-32. [21]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 2024, (11): 4-8. [22] 谢旭人. 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3] 薛钦源, 史丹, 史可寒.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新质特征和理论要素[J]. 当代财经, 2024, (7): 3-16. [24] 杨志勇. 财政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提供的是非特定基本公共服务[J]. 财政研究, 2024, (3): 12-17. [25] 熊彼特J. 经济发展理论[M]. 王永胜, 译.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7. [26] 曾军平. 税收该如何助推形成新质生产力?[J]. 税务研究, 2023, (12): 12-15.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黄群慧, 杨耀武, 等. 结构变迁、效率变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J]. 经济研究, 2024, (4): 4-23. [28] 卓越, 张兴. 预算绩效循证管理:概念诠释与实现路径[J]. 理论探讨, 2019, (2): 50-55. [29] Jin H H, Qian Y Y, Weingast B R.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 89(9-10): 1719-1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