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开忠,范博凯. 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相对衰落的创新地理基础[J]. 地理学报,2022,(6):1320-1338. [2] 杨开忠,范博凯,董亚宁. 空间品质、创新活力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 经济管理,2022,(1):47-64. [3] 李明贤,郑洲舟,陈铯. 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21,(8):136-143. [4] 谭海波,郭倚彤. 均衡与适配:地方政府数字经济政策的文献量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偏好”的分析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0-116. [5] 任保平,何厚聪.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J]. 财经科学,2022,(4): 61-75. [6] 陈卓,许志国,谢恒烺. 数字经济的政策解读和发展路径[J]. 宏观经济管理,2022, (4):26-31+39. [7] 安同良,杨晨. 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微观机制与宏观效应[J]. 经济研究,2020,(2):4-19. [8] 安虎森,周江涛. 影响我国南北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J]. 经济纵横,2021,(7):28-38. [9] 谭洪波,夏杰长. 数字贸易重塑产业集聚理论与模式——从地理集聚到线上集聚[J]. 财经问题研究,2022, (6): 43-52. [10] Duranton G., Diego P.Nursery Cities: Urban Diversity, Process Innovation, 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05): 1454-1477. [11] 杨开忠,董亚宁,顾芸. 运输成本、异质性企业迁移与区域平衡发展——基于集聚与增长整合理论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10):2466-2475. [12] 杨开忠,顾芸,董亚宁. 空间品质、人才区位与人力资本增长——基于新空间经济学[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1,(12):3065-3078. [13] 蔡昉.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 中国社会科学,2013, (1): 56-71+206. [14] 薛领,张晓林,张天骄. 区域一体化、地方品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引入质量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J]. 经济问题探索,2021, (7): 136-147. [15] 宋旭光,何佳佳,左马华青. 数字产业化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与路径[J]. 改革,2022, (6): 76-90. [16] 王佳元.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用机制、问题挑战及政策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2022, (5):74-81. [17] 林梨奎,徐印州.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证伪“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科学依据[J]. 北京社会科学,2019, (6): 27-41. [18] 唐跟利,陈立泰,徐逸岚,等.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否提升了公共健康水平?——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J]. 公共行政评论,2022,(4):137-156+199. [19] 赵涛,张智,梁上坤. 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20,(10):65-76. [20] Cai X.Q., Lu Y., Wu M. Q. 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Drive Away Inb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6, 23(1): 7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