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gano M., Roell A.The Choice of Stock Ownership Structure: Agency Costs, Monitoring, and the Decision to Go to Public[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1): 188-225. [2] 毛世平. 金字塔控制结构与股权制衡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9, (1): 140-152. [3] Djankov S., Murrel P.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 A Quantitative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 40(3): 739-792. [4] Fan J.P. H., Wong T. J., Zhang T. Y. Politically Connected CEO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Newly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4(2): 330-357. [5] 刘小玄. 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0, (2): 17-25. [6] 刘小玄. 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2001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 经济研究,2004, (8): 16-26. [7] 王东京. 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操作思路[J]. 管理世界, 2019, (2): 1-6. [8] Megginson W., Netter J.M. From State to Market: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1, 39(2): 321-389. [9] 宋立刚, 姚洋. 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2): 17-32. [10] Rousseau P.L., Xiao S. Change of Control and the Success of China’s the Share-Issue Privatization[J]. The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19(4): 605-613. [11] 张祥建, 郭丽虹, 徐龙炳.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留存国有股控制和高管政治关联的分析[J]. 经济管理, 2015, (9): 132-145. [12] 张云, 刘丽娟, 尹筑嘉. 股权结构特征与混合所有制企业效率[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9, (3): 92-107. [13] 徐二明, 张晗.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J]. 经济管理, 2008, (15): 42-46. [14] Sun Q., Tong W.H. S., Tong J. How Does Government Ownership Affect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ization Experie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2, (29): 1-27. [15] 刘小玄, 李利英. 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3): 5-12. [16] 田利辉. 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U型曲线和政府股东两手论[J]. 经济研究, 2005, (10): 48-58. [17] 陈明, 熊先承. 国有股权与民营企业战略风险承担——基于“能力”与“意愿”的双重视角[J]. 当代财经, 2021, (7): 90-102. [18] 陈俊龙, 汤吉军.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分类改革与国有股最优比例——基于双寡头垄断竞争模型[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6, (1): 36-44. [19] 蒋煦涵.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分类改革与资本配置效率[J]. 当代财经, 2021, (7): 127-137. [20] Gornes A., Novaes W.Sharing of Control versus Monitoring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R]. SSRN Working Paper, No. 277111, 2005. [21] 李增泉, 孙铮, 王志伟. “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数据[J]. 会计研究, 2004, (12): 3-13. [22] 陈德萍, 陈永圣.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 会计研究, 2011, (1): 38-43. [23] 孙菊生, 李小俊.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 当代财经, 2006, (1): 80-84. [24] 宋敏, 张俊喜, 李春涛. 股权结构的陷阱[J]. 南开管理评论, 2004, 7(1): 9-23+56. [25] 王奇波, 宋常. 国外关于最优股权结构与股权制衡的文献综述[J]. 会计研究, 2006, (1): 83-88+94 [26] 龚光明, 曾照存. 产权性质、公司特有风险与企业投资行为[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1): 137-144. [27] 文芳.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与公司R&D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方经济, 2008, (4): 41-52+11. [28] 朱德胜, 周晓珮. 股权制衡、高管持股与企业创新效率[J]. 南开管理评论, 2016, (3): 136-144. [29] 沈红波,张金清,张广婷.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控制权安排——基于云南白药混改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9, (10): 206-217. [30] 刘星, 刘伟. 监督, 抑或共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J]. 会计研究, 2007, (6): 68-75. [31] 涂国前, 刘峰. 制衡股东性质与制衡效果——来自中国民营化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管理世界, 2010, (11): 132-188. [32] 张继德, 刘素含. 从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看战略投资者的选择[J]. 会计研究, 2018, (7): 28-34. [33] 马连福, 王丽丽, 张琦. 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 市场的逻辑[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7): 5-20. [34] 陈志军, 赵月皎, 刘洋. 不同制衡股东类型下股权制衡与研发投入——基于双重代理成本视角的分析[J]. 经济管理, 2016, (3): 57-66. [35] 张双鹏, 周建, 周飞谷.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研究——基于结构性权力的视角[J]. 管理评论, 2019, (1): 183-196. [36] 范海峰, 胡玉明, 石水平.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本支出决策关系的实证[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8): 85-91. [37] 高雷, 张杰. 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 会计研究, 2008, (9): 64-72. [38] 夏冬林, 李刚. 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会计盈余质量[J]. 当代财经, 2008, (2): 111-118. [39] 刘新民, 郑润佳, 王垒.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权制衡对央企效率的治理效应[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 (10): 27-38. [40] 杜亚飞, 杨广青, 汪泽镕. 管理层股权激励、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经营分部盈余质量[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 (12): 3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