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钞小静, 王清.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1): 12-20. [2] 杜传忠, 疏爽, 李泽浩.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 2023,(12): 20-28. [3] 高小平.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公共服务能力研究——兼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的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24,(3): 63-71. [4] 何颖, 李思然. “放管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22,(2): 6-16. [5] 黄汉权. 新时代中国产业政策转型[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6] 黄浩. 产业融合视角下数字经济监管的理念与措施[J].改革, 2022,(9): 24-34. [7] 金碚. 论“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方略政策取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2): 1-8. [8] 孔德A. 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9] 李亮亮, 邢云文.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逻辑理路、问题指向与实践进路[J].经济问题, 2024,(1): 10-17. [10] 李晓华.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J].人民论坛, 2023,(21): 15-17. [11] 刘熙瑞, 马德普. 中国政府职能论——基于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战略思考[M].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7. [12] 刘益东. 科技重大风险与人类安全危机: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及其治理对策[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0,(4): 321-336. [13] 米加宁, 李大宇, 董昌其. 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基础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公共管理学报, 2024,(2): 1-14+170. [14] 潘建屯, 陶泓伶. 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三重维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4): 12-19. [15]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77-85. [16] 任保平, 巩羽浩.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质化的机制与路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13-22. [17] 涂尔干A. 社会分工论[M].渠敬东, 译.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18] 习近平.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19] 薛澜, 陈颖, 张洪汇.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 2022,(8): 13-15. [20] 薛钦源, 史丹, 史可寒.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新质特征和理论要素[J].当代财经, 2024,(7): 3-16. [21] 杨国强, 许明月. 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数据要素交易监管的完善进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3): 125-136. [22] 张占斌, 付霞. 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J].广东社会科学, 2024,(4): 5-13+284. [23] 郑国强, 万孟泽. 数字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效应:红利还是鸿沟[J].当代财经, 2023,(12): 3-16. [24] 郑吉伟, 初传凯.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关键和本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7): 60-69.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2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EB/OL].2022-07-08[2024-08-16].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7/P020220729609949023295.pdf. [27] 朱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 2024,(8): 52-59. [28] Eloundou T, Manning S, Mishkin P, et al. GPTs are GPTs: An early look at the labor market impact potential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EB/OL].2023-08-21[2024-09-15].https://arxiv.dosf.top/abs/2303.10130,2023-08-21/2023-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