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元, 贺小刚, 徐世豪. 家族控制与企业数字化转型[J].经济管理, 2023,(5): 99-115. [2] 郭卫东, 侯俊霞. 双创背景下关键资源获取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基于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1,(3): 86-100. [3] 胡晨光, 孙久文, 王婷婷. 大都市带基础设施、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一个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J].中国软科学, 2020,(10): 85-95. [4] 焦豪. 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1,(11): 76-91+188. [5] 赖明勇, 包群, 彭水军, 等.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 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 2005,(8): 95-105. [6] 李磊, 冼国明, 包群. “引进来”是否促进了“走出去”? ——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8,(3): 142-156. [7] 刘锡禄, 陈志军, 马鹏程. 信息技术背景CEO与企业数字化转型[J].中国软科学, 2023,(1): 134-144. [8] 祁怀锦, 曹修琴, 刘艳霞. 数字经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视角[J].改革, 2020,(4): 50-64. [9] 上官绪明. 技术溢出, 吸收能力与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研究, 2016,(8): 87-100+136-137. [10] 苏汝劼, 常宇豪. 经济新常态下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 2019,(7): 136-147. [11] 孙宝文, 涂艳, 王天梅, 等. 企业战略柔性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12): 132-144. [12] 孙新波, 张媛, 王永霞, 等. 数字价值创造: 研究框架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1,(10): 35-49. [13] 陶锋, 王欣然, 徐扬, 等. 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企业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 2023,(5): 118-136. [14] 王成岐, 张建华, 安辉.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 2002,(4): 15-23+80. [15] 王喆, 陈胤默, 张明. 测度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基于TIMG指数的特征事实[J].金融评论, 2021,(6): 40-56+118-119. [16] 吴非, 胡慧芷, 林慧妍, 等.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 2021,(7): 130-144+10. [17] 吴育辉, 张腾, 秦利宾, 等. 高管信息技术背景与企业数字化转型[J].经济管理, 2022,(12): 138-157. [18] 肖红军, 阳镇, 刘美玉. 企业数字化的社会责任促进效应: 内外双重路径的检验[J].经济管理, 2021,(11): 52-69. [19] 肖挺, 刘华, 叶芃. 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服务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13,(8): 125-135. [20] 许和连, 邓玉萍. 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 2012,(2): 30-43. [21] 杨亚平, 陈凯. 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中国上市企业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 2023,(1): 15-27+41. [22] 叶康涛, 曹丰, 王化成.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J].金融研究, 2015,(2): 192-206. [23] 余典范, 王超, 陈磊. 政府补助、产业链协同与企业数字化[J].经济管理, 2022,(5): 63-82. [24] 詹晓宁, 欧阳永福. 数字经济下全球投资的新趋势与中国利用外资的新战略[J].管理世界, 2018,(3): 78-86. [25] Hanelt A, Bohnsack R, Marz D, 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sights and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21, 58(5): 1159-1197. [26] Huang K F, Lin K H, Wu L Y, et al.Absorptive capacity and autonomous R&D climate roles in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 68(1): 87-94. [27] Muscio A.The impac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n SMEs’ collabora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7, 16(8): 653-668. [28]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29] Teece D J.Dynamic capabilities: Routines versus entrepreneurial ac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2, 49(8): 1395-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