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东勃,蔡煜. 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教学与研究,2024,(4):50-62. [2]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M]. 高祖贵,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3] 陈龙.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核心内涵与实现路径[J]. 人文杂志,2024,(5):11-20. [4] 程恩富,陈健.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当代经济研究,2023,(12): 14-23. [5] 胡鞍钢. 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落后者到引领者[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5):110-123. [6] 简新华,聂长飞. 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9-36. [7] 蒋永穆,乔张媛. 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 [8] 卡萝塔·佩蕾丝.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 田方萌, 胡叶青, 刘然, 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 李政,廖晓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46-159. [10] 刘勇,郭静伟. 绿色生产力:逻辑机制、价值旨归、有机系统、实践进路[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6):14-24. [11] 孟捷,韩文龙. 新质生产力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J]. 经济研究,2024,(3):29-33. [12] 乔榛.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术语革命[J]. 学习与探索,2024,(1):74-81. [13] 沈坤荣,金童谣,赵倩.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J]. 南京社会科学,2024,(1):37-42. [14] 石建勋,徐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15] 谭铁牛. 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 求是,2019,(4):39-46. [16] 王南湜. 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质生产力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时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1):5-16. [17]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8]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2024,(11):4-8. [19] 向玉琼.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政策失灵:规避工具还是隐蔽诱因?[J]. 探索,2023,(5):39-50. [20] 谢宜泽. 中国式数字化之路:从跨越数字鸿沟到构建数字中国[J]. 经济学家,2023,(12):104-113. [21] 薛永应.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路[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 杨振家,彭正德.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问题检视与实践路径[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6):3-13. [23] 余东华,马路萌.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 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24] 张涛.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态困境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基于“生产方式”的研究视角[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4,(3):52-60. [2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a. [2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b. [2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c. [28]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9] 周文,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2023,(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