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洲. 基于产业分工角度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J]. 经济纵横, 2020, (4): 67-76. [2] 段娟.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J]. 宁夏社会科学, 2019, (6): 27-34. [3] 高云虹, 王文铎. 低碳城市建设能否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4): 74-89. [4] 韩晶, 孙雅雯, 陈曦. 后疫情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解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 (5): 16-24. [5] 韩晶, 陈曦, 冯晓虎. 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 改革, 2022, (9): 11-23. [6] 胡士华, 黄天鉴, 王楷.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时空分异、动态演进与收敛特征[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 (9): 3-19. [7] 李本庆, 岳宏志.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6): 95-107. [8] 李琦, 刘力钢, 邵剑兵. 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企业家精神的调节效应[J]. 经济管理, 2021, (10): 5-23. [9] 梁琳, 金光敏. 数字经济赋能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路径研究[J]. 齐鲁学刊, 2023, (5): 129-138. [10] 刘贵富. 产业链的基本内涵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8): 92-96. [11]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陈小悦,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12] 裴长洪, 倪江飞, 李越. 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财贸经济, 2018, (9): 5-22. [13] 彭刚, 朱莉, 陈榕. SNA视角下我国数字经济生产核算问题研究[J]. 统计研究, 2021, (7): 19-31. [14] 戚聿东, 肖旭.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 管理世界, 2020, (6): 135-152. [15] 石建勋, 卢丹宁, 徐玲. 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和中国产业链升级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2, (4): 1-13. [16] 王佳元.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用机制、问题挑战及政策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 2022, (5): 74-81. [17] 吴金明, 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4): 36-43. [18] 袁淳, 肖土盛, 耿春晓, 等.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分工:专业化还是纵向一体化[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 (9): 137-155. [19] 张良成, 郭瑞硕, 舒长江. 数字经济赋能高新技术产业韧性: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2): 53-66. [20] 张友国, 窦若愚, 白羽洁. 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8): 83-102. [21] Davila A, Gupta M, Palmer R.Moving procurement systems to the internet: The adoption and use of e-procurement technology model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1(1): 11-23. [22] Rabbiosi L, Santangelo G D.Parent company benefits from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The role of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 in MNEs[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3, 48(1), 160-170. [23] Spiezia V.Are ICT users more innovative? An analysis of ICT-enabled innovation in OECD firms[J]. OECD Journal: Economic Studies, 2011, (1): 99-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