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绍辉.陌生人社区:整合与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 [2] 尹浩.碎片整合:社区整体性治理之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63. [3] 郭于华,沈原,陈鹏.居住的政治:当代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24. [4]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137-164. [5] 郑杭生.破解在陌生人世界中建设和谐社区的难题[J].学习与实践,2008,(7):5-12. [6] 桂勇,黄荣贵.城市社区:共同体还是“互不相关的邻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36-42. [7] 何艳玲,钟佩.熟悉的陌生人:行动精英间关系与业主共同行动[J].社会学研究,2013,(6):21-45. [8] 李强,葛天任.社区的碎片化——Y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J].学术界,2013,(12):40-50. [9] 卢汉龙.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56-65. [10] 邓念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演变与比较:从“上海模式”到“杭州模式”[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2):40-47. [11] 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135-140. [12] 陈鹏.城市社区治理:基本模式及其治理绩效——以四个商品房社区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6,(3):125-151. [13] 王艳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4] 卫志民.中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创新——以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社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4,(3):58-61. [15] 唐朗诗,郭圣莉.重塑社区的“文化网络”:城镇化进程中的新乡贤治理——基于上海市外冈镇“老大人”治理的实证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29-135. [16] 费孝通.中国现代化: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1,(1):49-52. [17] 徐迪,赵连章.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功能、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5,(9):264-267. [18] 徐中振,徐珂.走向社区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66-72. [19] 张文.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福田实践”[N].学习时报,2015-01-05(08). [20] 于飞.基层党建对社区治理能力的关键意义[J].国家治理,2016,(2):35-39. [21] 陈伟东,李雪萍.社区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71-73. [22] Chris A.,Alison G.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8,18(4):543-571. [23] 黄晓春.党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优势[A].李友梅,等.中国社会治理转型:1978—2018[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31. [24] 刘建军.党建引领缔造中国基层治理的政治逻辑[N].社会科学报,2016-12-29(03). [25] 黄晓春,嵇欣.技术治理的极限及其超越[J].社会科学,2016,(11):72-79. [26] 倪伟俊.社区协同治理的实现形式——基于杭州市社区制度创新的案例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5,(11):49-53. [27] 罗红杰,平章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诠释和价值意蕴[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3-12. [28] 陈晓春,肖雪.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J].湖湘论坛,2018,(6):41-49. [29] 曹海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J].政治学研究,2018,(1):9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