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钞小静, 薛志欣.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动态, 2023, (8): 44-62. [2] 陈俊华, 郝书雅, 易成. 数字化转型、破产风险与企业韧性[J]. 经济管理, 2023, (8): 26-44. [3] 豆建民, 王光丽, 马融.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J]. 经济管理, 2023, (7): 56-75. [4] 方福前, 田鸽, 张勋. 数字基础设施与代际收入向上流动性——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 经济研究, 2023, (5): 79-97. [5] 李天健, 赵学军. 新中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探索[J]. 管理世界, 2022, (9): 31-40. [6] 刘备, 黄卫东.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J]. 求实学刊, 2023, (1): 96-106. [7] 鲁桐, 党印.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 分行业比较[J]. 经济研究, 2014, (6): 115-128. [8] 吕越, 陆毅, 吴嵩博, 等. “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J]. 经济研究, 2019, (9): 187-202. [9] 吕越, 张杰. 人工智能与产业链韧性提升[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 29-38. [10] 马述忠, 吴鹏, 房超. 国际海底光缆、双边信息流与中国跨境并购[J]. 世界经济, 2024, (4): 3-30. [11] 毛毅翀, 竺李乐, 吴福象. 数字基建与区域创新: 特征事实及其差异化影响[J]. 经济问题探索, 2023, (6): 94-107. [12] 任保平, 李培伟.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路径[J]. 经济纵横, 2023, (7): 55-67. [13] 孙俊娜, 胡文涛, 汪三贵. 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 作用机理、理论阐释与推进方略[J]. 改革, 2023, (6): 73-82. [14] 陶锋, 王欣然, 徐扬, 等. 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企业生产率[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5): 118-136. [15] 巫强, 姚雨秀.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配置: 集中化还是多元化[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8): 99-117. [16] 杨汝岱, 李艳, 孟珊珊. 企业数字化发展、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链溢出效应[J]. 经济研究, 2023, (11): 44-61. [17] 杨志强, 唐松, 李增泉. 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关系型合约与供需长鞭效应——基于供应链信息外溢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20, (7): 89-105. [18] 张来明, 赵昌文, 蒋希蘅, 等. 携手应对危机共享发展机遇——亚洲金融危机25年来中国—东盟经济金融合作的启示和未来重要方向[J]. 管理世界, 2023, (1): 1-14. [19] 赵珊, 李桂华. 分散还是集中: 客户集中度与企业绩效[J]. 管理评论, 2023, (2): 294-305.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 (2): 80-97. [21] 周燕, 潘遥. 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交易费用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J]. 管理世界, 2019, (10): 133-149. [22] Cai X Q, Lu Y, Wu M Q, et al.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drive away inb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6, 123(12): 73-85. [23] Chen H, Frank M Z, Wu O Q.What actually happened to the inventories of american companies between 1981 and 2000?[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1(7): 1015-1031. [24] Cull R, Xu L C, Zhu T.Formal finance and trade credit during China’s transi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9, 18(2): 173-192. [25] Shan J, Yang S T, Yang S l, et al.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bullwhip effect in China[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4, 23(4): 537-551. [26] Wieland A, Durach C F.Two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21, 42(3): 315-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