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群慧, 倪红福.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20, (5): 11-21. [2] 江小涓. 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8): 4-34+204. [3] 黎峰. 双重价值链嵌入下的中国省级区域角色——一个综合理论分析框架[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 (1): 136-154. [4] 李金昌, 史龙梅, 徐蔼婷.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统计研究, 2019, (1): 4-14. [5] 李胜会, 戎芳毅. 产业链现代化的渐进逻辑:破解锁定与韧性提升[J]. 广东社会科学, 2022, (5): 37-47. [6] 林晶, 吴赐联, 甘健胜. 地区产业链现代化指数测算及障碍诊断[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1): 78-85. [7] 刘秉镰, 秦文晋.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J]. 中国软科学, 2022, (1): 62-75. [8] 刘志彪. 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 经济学家, 2019, (12): 5-13. [9] 罗仲伟, 孟艳华. “十四五”时期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J]. 区域经济评论, 2020, (1): 32-38. [10] 吕越. 新时代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1): 98-108. [11] 毛冰. 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测度[J]. 经济体制改革, 2022, (2): 114-120. [12] 孟祺. 产业政策与产业链现代化——基于“链长制”政策的视角[J]. 财经科学, 2023, (3): 93-107. [13] 聂长飞, 简新华. 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省际现状的分析比较[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2): 26-47. [14] 邱灵.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J]. 宏观经济管理, 2023, (1): 33-39. [15] 任保平, 张陈璇. 数字产业链助推中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效应、机制与路径[J]. 财经科学, 2023, (2): 54-64. [16] 孙畅, 吴芬. 中国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匹配发展的空间分异及收敛性[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12): 3-24. [17] 王克岭, 陈微, 李俊. 基于分工视角的文化产业链研究述评[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 (3): 167-172. [18] 徐华.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及其产业政策[J]. 中国经济问题, 2010, (6): 34-41. [19] 徐雪, 王永瑜. 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分解及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 (5): 64-83. [20] 徐忠华.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文化产业整合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20. [21] 姚树俊, 董哲铭.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测度与空间动态演进[J]. 中国流通经济, 2023, (3): 32-47. [22] 袁渊, 于凡.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0, (21): 62-66. [23]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 (2): 3-20. [24] 郑江淮, 陈喆, 冉征. 创新集群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与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3, (1): 66-86. [25] 朱俊. 系统耦合协同评价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J]. 统计与决策, 2023, (11): 25-31. [26] Dagum 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 515-531. [27] Miller R E, Temurshoev U.Output upstreamness and input downstreamness of industries/countries in world p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17, 40(5): 443-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