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菊莲, 张轲, 唐未兵.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测评[J]. 经济学动态, 2012, (10): 17-26. [2] 宣烨, 余泳泽.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20. [3] 金碚.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1): 5-18. [4] 汪海波. 中外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考察与启示——经济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J]. 经济学动态, 2014, (6): 4-15. [5] Aoki M., Yoshikawa H.Demand Saturation-cre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2, 48(2): 127-154. [6] 刘刚, 张友泽, 袁红展.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吗?——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检验[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8, (6): 41-52. [7] 许南, 李建军. 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 管理世界, 2012, (1): 182-183. [8] 诸敏, 靳涛. 为什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步履迟缓——基于地方政府行为与国有企业垄断双重影响的探究[J]. 财贸经济, 2013, (3): 112-122. [9] 安苑,王珺. 财政行为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产业技术复杂度的考察[J]. 管理世界, 2012, (9): 19-35. [10] 刘世锦.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 (6): 5-9. [11] 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a. [12] 杨青龙.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J]. 财贸经济, 2010, (8): 69-75+137. [13] 杨青龙. 再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J]. 财贸经济, 2012, (5): 82-90. [14] 杨青龙, 张为付. 国际贸易的成本分析:视角与方法[J]. 财贸经济, 2015, (3): 103-112. [15] 杨青龙. 全成本、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16] 杨亚平, 周泳宏. 成本上升、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基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7): 147-159. [17] 蔡昉. 认识中国经济减速的供给侧视角[J]. 经济学动态, 2016, (4):14-22. [18] 郭万达, 冯月秋. 成本冲击与珠三角洲产业升级——以深圳、东莞为例[J]. 开放导报, 2008, (3): 38-44. [19] 杨青龙, 刘启超. 综合成本上涨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文献综述[J]. 江淮论坛, 2015, (5): 58-66. [20] 江静, 刘志彪. 商务成本:长三角产业分布新格局的决定因素考察[J]. 上海经济研究, 2006, (11): 87-96. [21] 鲍新仁, 孙明贵. 商务成本变动与“长三角”经济发展[J]. 浙江学刊, 2007, (4):165-168. [22] 黄晓莉. 商务成本变动对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J]. 经济论坛, 2008, (19): 4-7. [23] 陈建军, 崔春梅. 商务成本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三大地区间的经验证明[J]. 上海经济研究, 2010, (10): 49-57. [24] 张其仔,李颢. 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的甄别[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5): 44-56. [25] 刘仕国, 吴海英, 马涛, 张磊, 彭莉, 于建勋. 利用全球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J]. 国际经济评论, 2015, (1):64-84. [26] 朱卫平,陈林. 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 经济学家, 2011, (2):60-66. [27] [美]戴利. 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 诸大建, 胡圣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8]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b. [29] Coase 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4(16): 386-405. [30] Costinot A. Contract Enforcement,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R]. Mimeograph,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5. [31] Costinot A.On the Origi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 77(2): 255-264. [32] 伍世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 企业经济, 2012, (2): 5-13. [33] 胡向婷, 张璐. 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5, (2): 102-112. [34] 王颜齐, 郭翔宇. “交易外部性”:外部性的重新理解及系统整合[J]. 当代财经, 2011, (7): 14-23. [35] [加]铃木. 我们必须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N]. 经济观察报, 2008-5-5(37). [36] 罗小芳, 卢现祥. 环境治理中的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理论与实践[J]. 国外社会科学, 2011, (6):56-66. [37] 赵时亮, 高海燕, 谭琳. 论代际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 41-47. [38] 杨青龙. 基于“可持续性”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拓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7): 85-91. [39] 李郁芳, 孙海婧. 代际公共品问题研究述评[J]. 经济学动态, 2009, (4): 117-121. [40] 潘家华.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1] 刘昌义, 何为. 不确定条件下的贴现理论与递减贴现率[J]. 经济学家, 2015, (3): 65-73. [42] 甘润远. 简论经济系统中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J]. 新经济, 2015, (28): 20-24. [43] Nunn. N.Relationship-specificity,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122(2): 569-600. [44] 李坤望, 王永进. 契约执行效率与地区出口绩效差异——基于行业特征的经验分析[J]. 经济学(季刊), 2010, 9(3): 1007-1028. [45] 熊俊, 吴小康. 契约制度、比较优势与出口的三元边际[J]. 浙江社会科学, 2014, (12): 30-43+155-156. [46] 张孝德. 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主体意识[M]. 石家庄: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4. [47] 金碚. 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5): 5-7+121. [48] 聂辉华, 邹肇芸. 中国应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J]. 国际经济评论, 2012, (6): 124-1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