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江海,陈东琪,孙学文,郭晋刚. 建立适应市场秩序的区域经济新格局———论中国区域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策略转变[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9,(4):37-49. [2] 李京文,樊明太.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结构的比较[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5):23-30. [3] 李泊溪.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J]. 经济体制改革,1993,(3):13-17. [4] 郭克莎,李海舰. 中国对外开放地区差异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1995,(8):61-68. [5] 魏后凯. 改革开放30 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J]. 经济学动态,2008,(5):9-16. [6] 程健,张义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野下内陆开放模式的困局与创新[J]. 工业技术经济,2013,(8):73-77. [7] 刘洪愧,刘霞辉.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空间布局:理论基础、历史实践与可行路径[J]. 改革,2019,(1):30-42. [8] 沈嘉. 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规律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20. [9] 季凯文. 赣南苏区新一轮开放合作的现实基础与战略选择[J]. 苏区研究,2016,(5):123-128. [10] 周金堂. 打造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引擎[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湘赣边革命老区振兴与合作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0. [12] 张明林,曾令铭. 苏区振兴背景下赣南经济差异格局与空间联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12):47-53. [13] Perroux F.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0, 64(1): 89-104. [14]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483-499. [15] Fujita M., Krugman P., Venables A.J.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MIT Press, 2001. [16] Alcácer J., Delgado M.Spatial Organization of Firms and Location Choices Through the Value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 INFORMS, 2016, 62(11):3213-3234. [17] 张萃,赵伟. 中国区域经济“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J]. 当代财经,2009,(2):76-81. [18] 覃成林,杨霞. 先富地区带动了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吗———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7,(10):44-61. [19] 魏后凯,年猛,李玏.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J]. 中国工业经济,2020,(5):5-22. [20] 马君潞,郭威. 集聚经济对我国吸引FDI 的影响[J]. 当代财经,2007,(8):109-112. [21] Hirschman A.O.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22] 陆铭,陈钊. 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 经济研究,2009,(3):42-52. [23] Friedman J.R.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Cambridge:MIT Press, 1966. [24] 李旭辉,朱启贵. 基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9): 107-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