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财经杂志社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观点精粹

    当代财经2022年第2期 观点精粹
  • 统一市场、信息技术与农产品价格:基于新冠疫情冲击的分析

    张昊,王振霞,李勇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06


    梗概:依托国内大市场缓冲化解外生冲击,能够有效减少农产品价格起落。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整合度明显提升,跨地区流通在供求调节中的作用得以显现。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一度对农产品价格造成冲击,而随着运输保障及管控措施的改善,农产品供应逐渐趋稳、价格恢复常态。此间,大量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专门考察了基于统一市场的自由流通对保障农产品等重要商品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充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及减少信息化差距对于促进市场整合的积极作用。本文直接展现了农产品价格从受到疫情冲击到逐渐恢复常态的过程,运用大样本高频微观价格数据测算城市层面短期市场分割度的做法也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文先对价格波动与统一市场,以及统一市场与信息技术间的关系机制进行分析,然后采用2015~2020年全国16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9种产品的日度价格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新冠肺炎爆发这一外生事件冲击下农产品价格的表现及市场整合的作用,并分析新冠疫情对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影响及信息化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1)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除夕以后农产品价格抬升的现象比往年更为明显,但各地基本都在2个月内先后恢复至与往年同期相当的水平。(2)疫情冲击下农产品价格的抬升幅度与当地的市场分割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市场整合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缓冲应对短期冲击的能力,减少外部事件带来的影响。(3)尽管新冠疫情对地区间农产品市场整合的影响无法先验判断,但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分割度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大幅上升,甚至往年除夕以后的小幅跳升现象也变得不再明显,即市场分割度相对往年水平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这说明,疫情防控带来的商流、物流阻隔并没有改变地区间市场整合的总体趋势。(4)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疫情冲击下农产品市场分割度不升反降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区分考察发现,非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发挥了主要作用。

    本文结论说明,当前应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契机,以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统一市场提升应对冲击的内生能力,促进农产品等重要商品市场稳定运行。应坚持通过市场整合来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与质量,并不断提升物流、商流效率,依托微观市场主体构建更为高效、可靠的地区间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受到突发事件冲击,制定出台各项应对措施时,尤其要重视流通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还要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价格波动;统一市场;信息技术;新冠疫情

    (原文刊发于《当代财经》2022年第2期)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市场参与:

    生成逻辑、风险溢出与逆风险选择

    南   锐,王竞杰,朱文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文法学院,北京  100083)



    梗概:全球性风险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一种新常态。面向重大突发事件,传统行政控制型应急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性、专业性和竞争性等优势,市场参与应急管理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关于这一问题,当前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更多将市场机制作为应急管理的手段或工具,未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高度复杂应急情景,系统研究市场参与的生成逻辑,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二是过于强调市场参与应急管理的优势或功能,忽视了市场参与在消减传统风险的同时,可能会滋生新的风险,导致风险溢出,因而市场参与应急管理须进行逆风险选择。鉴于此,文章将面向高度复杂应急场景,基于市场化模式的适配优势和溢出风险的“冲突”视角,系统研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市场参与的生成逻辑和路径;并针对市场参与应急管理的风险溢出,从时间、内容和管理三重维度进行逆风险选择。

    文章认为:(1)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市场参与的生成逻辑分为外生和内在两方面,其中外生逻辑表现为行政控制型模式难以适应复杂应急情境引致多重风险,即易诱发效能风险致使“治而不力”、失灵风险致使“治而不善”和成本风险致使“治而不俭”;内生逻辑表现为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齐力助推应急善治,即市场参与提升应急效能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纾解失灵困境促成应急集体行动和打破高成本诅咒实现成本最低化。(2)市场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在总量上消减了传统行政控制型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但由于应急管理的公共性与市场主体的自利性的价值对立,且现阶段制度设计明显滞后,这些都导致了在消减传统风险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新型风险,即风险溢出现象,具体表现为政府传统风险异化、企业利益风险丛生和公众多重风险叠加。(3)从行政控制型转向市场参与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不仅是主体角色的嬗变,更是面对风险的急剧溢出进行逆风险选择,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共同体,具体表现为:时间维度:全周期监管与合作筑建全时态风险屏障;内容维度:多重机制构建全方位疏解风险;管理维度:多管齐下实现多渠道风险防范。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市场参与;风险溢出;逆风险选择




    双重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影响:

    迎合还是防御

    赵小玥1,贾明1,张喆2

      1.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710129

    2.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梗概:不同于企业财务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驱动要素中,政府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地方政府不仅面临辖区内经济增长的压力,还需要承担环境治理的重任。这一相互冲突的制度压力最终会转移到地方企业身上,为了应对上述压力,企业会如何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信息,引起了本文的关注。聚焦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质量维度,本文不仅剖析了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差异的制度原因,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研究,而且创新性地发现企业借助社会责任报告以应对地方政府“政出多门”的复杂情况,从而丰富了对制度复杂性的研究。

    现有文献认为,在应对来自不同级别政府提出的诉求冲突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不同级别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采取“脱钩”的方式来应对,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应对来自同一级别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诉求冲突。因为同一级别的政府部门权力结构、作用方式相似,均表现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同时,部门级别相同代表政策发布、沟通、收集等权限相近。对于企业而言,同一级别的政府部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职能特征决定企业无法利用以往的策略进行战略回应。因此,本文关注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环保部门释放的同一级别但互不相容的财政压力与环保压力,利用2013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结合资源依赖理论,研究了不同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大以及当财政压力大于环保压力时,企业会对社会责任报告经营部分进行实质性披露,采取迎合策略。而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当环保压力大于财政压力时,企业会对社会责任报告环境部分进行象征性披露,采取防御策略。本文认为,企业为了平衡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双重压力,会策略性地操纵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信息,采用迎合策略与防御策略在经营部分与环境部分之间进行套利,从而在保证经营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维持合法性与经营效率的平衡。

    上述结论表明,首先,社会责任报告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回应复杂制度压力的方式。通过战略性地操纵报告内容,将其作为回应政府和公众压力的一种新的政治行为,从而平衡同一级地方政府不同部门对企业的影响。其次,本文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思路,重点考察地方政府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纠正环境政策执行的偏差问题。最后,本文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动机视为工具性,为监管部门审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逆向推动企业切实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 资源依赖理论;财政压力;环保压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原文发表于《当代财经》2022年第2期)



    国内价值链分工如何影响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

    黎峰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世界经济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4)



     :通过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配置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功经验。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及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中国政府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征?尤其是,国内区域间垂直专业化分工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现有研究关注较少且不够深入。

    本文以国内价值链分工对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研究视角,采用中国省际间投入产出数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分别借鉴Koopman等(2014)及Hsieh和Klenow(2009)的思路,核算中国各省级区域行业层面的国内价值链嵌入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统计核算表明,相对于主要参与国内价值链的中西部地区而言,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更优。利用2002年和200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嵌入国内价值链均产生了明显的资源配置效应,且该效应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参与国内价值链分工有效推动了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提升,极大改善了该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由此也推动了资源配置效率差距的区域收敛。

    相对于以往文献,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国内价值链分工对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研究视角,探讨国内大循环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二是构建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产出影响的理论分析模型,从中分解出国内价值链分工的资源配置效应。三是以产业集聚为中介变量,分析国内价值链分工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

    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以国内大循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推动相关政府部门在发展各地特色产业集群基础上,加快推动国内产业转移及区域间产能合作。同时也印证了以国内价值链分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为决策部门加快实现以区域协调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国内价值链分工;资源配置效率;产业集聚



    公司业务与“造血型”扶贫:可持续减贫效应和公司战略效应

    张京心1,2,秦帅2,谭劲松2

    1.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2. 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梗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根本遵循。中国企业在国家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政策引导下广泛参与到精准扶贫战略中。企业精准扶贫呈现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特征,即根据自身业务专长创造可持续减贫路径。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共享价值”理念广受欢迎,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融合商业逻辑和公益逻辑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现有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具体行为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离于企业核心业务之外的单纯“输血”的慈善公益行为以及融入社会责任概念的产品差异化战略,较少发现能够融入企业核心业务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社会责任行为。

    本文选取2016—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核心业务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了企业新的社会责任方式“造血型”扶贫对可持续减贫和企业自身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单纯进行资金耗费的慈善捐赠等社会责任行为不同,新时代的“造血型”扶贫具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特征,即不再仅作为企业的成本支出,而是企业结合其业务专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战略行为。业务更优质的企业,更可能结合自身业务专长提供创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案,“造血型”扶贫投入更多。同时,为实现“益贫性”和“效率性”共赢的核心目标,还需要企业的自身业务专长与扶贫项目良好匹配。本文进一步发现,处于亲扶贫行业的企业或者结合自身优势实施扶贫的企业或者拥有亲社会文化的企业参与扶贫事业的动机更强,其“造血型”扶贫投入越多。后果方面,本文发现,紧密结合经营业务的“造血型”扶贫投入显著提升了扶贫绩效,它不是企业策略性地扶贫支出,而是取得了实质性扶贫绩效,同时它还能显著提升企业自身的财务绩效,实现了“益贫”与“效率”的兼得。

    上述结论意味着,要加强对企业选择产业扶贫项目的政策引导,不断提升企业选择产业扶贫项目的智慧,引导企业对自身业务专长、贫困地区要素禀赋、可开拓的市场需求点以及社会需求等详细研究,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相关内容、收益和风险,对贫困地区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以及贫困人口具体信息充分熟悉,因地制宜地探索各种特色扶贫项目,将企业资源、技术和业务优势与产业扶贫融为一体,在保证产业前景和市场效益的同时,解决贫困户需求,创造共享价值。

    关键词:“造血型”扶贫;业务专长;可持续减贫;公司战略





  • 发布日期: 2022-09-15  浏览: 1009